어조사(云 ~ 繇)
1. 云
云云 : 말, 글따위를 인용할 때 끝을 생략하고 대신 씀. 幸福云云
云謂 : 말하다.
云爲 : 말과 행동.
云 : 어조사. 어조를 고르기 위해 씀. 伊誰云憎<詩經>
2. 越 (粤)
越 : ~ 와, 및.
越 : 이에 越不可載已<漢書>
越 : ~에, 위치, 목적을 나타내는 말 對越在天<詩經>
越 : 바로. 발어사 越予小子<書經>
3. 謂
謂 : 까닭, 이유 甚無謂也<漢書>
今歲或不登 民食頗寡 其咎安在 或詐僞爲吏 吏以貨賂爲市 漁奪百姓 侵牟萬民 縣丞 長吏也 姦法與盜盜 甚無謂也。
其令二千石各脩其職 不事官職耗亂者 丞相以聞 請其罪 布告天下 使明知朕意。
登 : (곡식이) 익다. 頗 : 자못, 조금, 약간, 매우, 꽤, 심히. 咎 : 허물, 죄과, 재앙. 市 : 저자, 시장, 장사, 장사하다.
牟 : 보리모/어두울 무. 탐하다. 빼앗음, 犯하다.같다. 더하다. 갑절함. 많다. 크다. 가리다. 투구, 눈동자, 祭器.
二千石 : 郡守
이르는 일, 이른 바. 甚斯之謂與<論語>
甚 : 심할 심/무엇 심. 진실로, 무엇.
취지 唯知言之謂者乎<列子>
白公問孔子曰:「人可與微言乎?」 孔子不應. 白公問曰:「若以石投水何如?」 孔子曰:「吳之善沒者能取之.」 曰:「若以
水投水何如?」 孔子曰:「淄‧澠之合, 易牙嘗而知之.」 白公曰:「人故不可與微言乎?」 孔子曰:「何爲不可? 唯知言之謂
者乎! 夫知言之謂者, 不以言言也. 爭魚者濡, 逐獸者趨, 非樂之也. 故至言去言, 至爲無爲. 夫淺知之所爭者, 末矣.」 白公
不得已, 遂死於浴室.
때문에 有一人不得其所 則謂之不樂<鹽鐵論>
禮記曰:「上牲損則用下牲,下牲損則祭不備物。」以其舛之為不樂也。故聖人之於天下也,譬猶一堂之上也,今有滿堂
飮酒者,有一人獨索然向隅而泣,則一堂之人皆不樂矣;聖人之於天下也,譬猶一堂之上也,有一人不得其所,則孝子不
敢以其物薦進。[說苑/卷05貴德]
舛 : 어그러질 천/잡될 준. 어그러지다. 틀리다. 어지럽다. 잡되다(준). 섞이다.
[출처] 방구석으로 머리를 돌리고 운다면|작성자 몽촌
생각하다. 생각하건대. 人皆謂 卿但知經術 不曉時務<宋史>
拜 參知政事, 上謂曰, 人皆不能知卿, 以爲卿但知經術, 不曉世務. 安石對曰, 經術正所以經世務, 但後世所謂儒者, 大抵皆
庸人, 故世欲皆以爲經術不可施於世務爾. 上問, 然則卿所施設以可先. 安石曰, 變風俗, 立法度, 正方之所急也. 於是設制
置三司條例司, 令判知樞密院事陳升之同領之。<列傳第86. 王安石>
李舜臣與唐將陳璘, 扼海口以逼之. 行長求援於泗川賊甚安頓吾, 頓吾從水路來援. 舜臣進擊大破之, 焚賊船二百餘艘, 殺獲
無算. 追至南海界, 舜臣親犯矢石力戰, 有飛丸中其胸, 出背後. 左右扶入帳中. 舜臣曰 "戰方急. 愼勿言我死" 語訖而絶. 舜臣
兄子李莞, 素有膽量, 秘其死, 以舜臣令, 督戰益急, 軍中不知也. 陳璘所乘舟, 爲賊所圍, 莞望見, 揮其兵救之.<징비록 권2>
李元翼曰 "以小臣見之, 如故統制使李舜臣, 不易得也. 今則如舜臣者, 未知聞也." 上曰 "當時倭亂, 惟舜臣一人而已."
함께 鄭文公恐 不敢謂叔詹言<史記>
子蘭奔晉,從晉文公圍鄭。時蘭事晉文公甚謹,愛幸之,乃私於晉,以求入鄭爲太子。晉於是欲得叔詹爲僇。
鄭文公恐,不敢謂叔詹言。詹聞,言於鄭君曰:「臣謂君,君不聽臣,晉卒爲患。然晉所以圍鄭,以詹,
詹死而赦鄭國,詹之願也。」乃自殺。 鄭人以詹尸與晉。晉文公曰:「必欲一見鄭君,辱之而去。」 鄭人
患之,乃使人私於秦曰:「破鄭益晉,非秦之利也。」 秦兵罷。
謂 : 어찌하랴. 如何, 奈何와 같음. 天實爲之 謂之何哉<詩經>
所謂 : 흔히 말하는대로
可謂 : 한마디의 말로 이르자면. 말한바와 같이 참으로 틀림없이.
或謂 : 어떤 사람이 말하기를.
此所謂 : 바로 앞에서 말한 사실을 강조하면서 다시 언급하는 말.
方可謂 : 과연 그렇다고 이를만 하게.
眞所謂 : 정말 말 그대로.
云謂 : 일러 말함.
4. 爲
以 ~ 爲 ~ : ~을 ~라고 생각하다. 百姓皆以王爲愛也<孟子>
孟子曰 臣聞之胡齕 曰 王坐於堂上 有牽牛而過堂下者 王見之曰 牛何之. 對曰 將以釁鐘 王曰 舍之 吾不忍其觳觫若無罪而就
死地. 對曰 然則廢釁鐘與 曰 何可廢也 以羊易之 不識有諸 曰 有之 曰 是心足以王矣 百姓皆以王爲愛也 臣 固知王之不忍也.
王曰, 然 誠有百姓者 齊國 雖褊小 吾何愛一牛 卽不忍其觳觫若無罪而就死地 故 以羊易之也 曰 王 無異於百姓之以王爲愛也.
以小易大 彼惡知之 王若隱其無罪而就死地 則牛羊 何擇焉 王笑曰 是誠何心哉 我非愛其財而易之以羊也 宜乎百姓之謂我愛也.
曰 無傷也 是乃仁術也 見牛 未見羊也 君子之於禽獸也 見其生 不忍見其死 聞其聲 不忍食其肉 是以君子遠庖廚也。
齕 : 깨물 흘. 깨물다. 씹다. 觳 : 뿔잔 곡. 뿔잔, 말, 살촉, 견주다. 다하다. 옴츠리다.
觫:옴츠릴 속. 옴츠리다. 죽음을 두려워하는 모양. 觳觫 : 무서워 벌벌 떪. 죽기를 무서워함. 諸 : 이, 저, 之次, 딴, 기타의.
褊 : 좁을 편/휘날릴 변. 좁다. 성급하다. 납작하다. 휘날리다.(변), (한쪽어깨를)드러내다.
子以我爲不信<戰國策>
虎求百獸而食之 得狐 狐曰, “子 無敢食我也. 天帝使我長百獸 今子食我 是 逆天帝命也. 子以我爲不信 吾爲子先行
子隨我後 觀百獸之見我而敢不走乎” 虎以爲然 故 遂與之行 獸見之 皆走, 虎不知獸畏己而走也 以爲畏狐也.
以 ~ 爲 ~ : ~을 ~ 로 삼다. 天將以夫子爲木鐸<論語>
出曰 二三者 何患於喪戶. 天下之無道也 久矣. 天將以夫子爲木鐸.
以修身爲本<大學>
物格而后 知至 知至而后 意誠 意誠而后 心正 心正而后 身修 身修而后 家齊 家齊而后 國治 國治而后 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於庶人 壹是皆以修身爲本. 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 而其所薄者厚 未之有也 此謂知本
此謂知之至也.
疏)物格而后知至者 物旣來則知其善惡所至. 善事來則知其至於善 若惡事來則知其至於惡 旣能知至則行善 不行惡也.
知至而后意誠 旣能知至則意念精誠也. 意誠而后心正者 意能精誠. 故 能心正也. 國治而后天下平者 則上明明德
於天下 是以 自天子至庶人 皆然也. 壹是皆以修身爲本者 言上從天子 下至庶人 貴賤雖異 所行此者 專壹以修身
爲本. 上言誠意正心齊家治國 今此獨云修身爲本者 細別雖異 其大略 皆是修身也.
[출처] 古本 : 03 致知格物 , 04 物格而后知至 |작성자 법고창신
以爲 ~ : ~라고 생각하다. ~로 여기다. 子曰 事君盡禮 人以爲諂<論語>
鄒人與楚人戰 則王以爲孰勝<孟子>
孟子曰 王之所大欲可得聞與 王笑而不言。曰 爲肥甘不足於口與 輕煖不足於體與 抑爲采色不足視於目與 聲音
不足聽於耳與 便嬖不足使令於前與 王之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豈爲是哉 曰 否。吾不爲是也。曰 然則王之所
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蒞中國而撫四夷也。以若所爲求若所欲,猶緣木而求魚也。王曰 若是其甚與
曰 殆有甚焉。緣木求魚,雖不得魚,無後災。以若所爲,求若所欲,盡心力而爲之,後必有災。曰 可得聞與
曰 鄒人與楚人戰,則王以爲孰勝 曰 楚人勝。曰 然則小固不可以敵大,寡固不可以敵眾,弱固不可以敵彊。
海內之地方千里者九,齊集有其一。以一服八,何以異於鄒敵楚哉. 蓋亦反其本矣。
今王發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於王之朝,耕者皆欲耕於王之野,商賈皆欲藏於王之市,行旅皆欲出於王
之塗,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於王。其若是,孰能禦之。<양혜왕 상 7>
爲 ~ 所 ~ : ~하는바가 되다. 당하다. 先則制人 後則爲人所制<史記 항우본기>
秦二世元年七月, 陳涉等起大澤中. 其九月, 會稽守通謂梁曰 : “江西皆反, 此亦天亡秦之時也. 吾聞先卽制人,
後則爲人所制. 吾欲發兵, 使公及桓楚將.” 是時桓楚亡在澤中. 梁曰 : “桓楚亡, 人莫知其處, 獨籍知之耳.”
爲流矢所中<三國史記 溫達傳>
爲 ~ : 하게 하다. 시킴. 爲我心惻 <易經>
爲 : 더불어, 함께. 道不同不相爲謀<論語>
爲 ~ : ~ 당하다. (피동을 나타냄) 伍胥父兄 爲戮於楚 <史記>
~ 爲 ~ : ~라고 여김. 생각하다. 百姓皆以王爲愛也 <孟子>
5. 有
有 : 어조사 有衆丕顯<詩經>
또. 朞三百有六旬有六日<書經>
朞 : 돌 기. 돌, 1주년. 朞服, 朞年服 : 1년동안 입는 상복
6. 由
[起點을 나타내는 조사]
由 : ~ 에서, ~로부터. 由湯至於武丁<孟子> 皆由此塗出也 <禮記>
由 : 말미암아, 인하여 由是觀之<莊子 外篇 16.繕性4>
由 : 마치 ~ 와 같다. 由水之就下沛然<孟子>
(孟子曰)王 知夫苗乎 七八月之間旱,則苗槁矣。 天油然作雲,沛然下雨,則苗浡然興之矣。其如是,孰能禦之?
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殺人者也,如有不嗜殺人者,則天下之民皆引領而望之矣。 誠如是也,民歸之,由水
之就下沛然,誰能禦之。
[출처] 양혜왕 상 1-6 천하의 통일을 이룰 사람|작성자 까만여우
7. 繇 [말미암을 유/부역 요/점괘 주]
~ 繇 : ~ 로부터 政繇羽出<漢書>
繇 : 인하여 繇是怨嫂<漢書>
漢六年 旣廢楚王信 分其地爲二國 立賈爲荊王 交爲楚王 王薛郡 東海 彭城三十六縣 先有功也。後封次兄仲爲代王
長子肥爲齊王。初高祖微時 常避事 時時與賓客過其丘嫂食。嫂厭叔與客來 陽爲羹盡 客以故去。已而視鑑中有羹
繇是怨嫂。 及立齊 代王 而伯子不得侯。太上皇以爲言 高祖曰 某非敢忘封之也 爲其母不長者。七年十月 封其子信爲
羹頡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