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異 第一 高句麗
高句麗
高句麗 卽卒本扶餘也 或云今和州 又成州等 皆誤矣 卒本州在遼東界 國史高麗本記云 始祖東明聖帝姓言
(高)氏 諱朱蒙 先是 北扶餘王解夫婁 旣避地于東扶餘 及夫婁薨 金蛙嗣位 于時得一女子於太伯山南優渤水
問之 云我是河伯之女 名柳花 與諸弟出遊 時有一男子 自言天帝子解慕漱 誘我於態神山下 鴨淥邊室中知
(私)之 而往不返(壇君記云 君與西河河伯之女要親 有産子 名曰夫婁 今按此記 則解慕漱私河伯之女 而後
産朱蒙 壇君記云 産子名曰夫婁 夫婁與朱蒙異母兄弟也) 父母責我無媒而從人 遂謫居于此 金蛙異之 幽閉
於室中 爲日光所照 引身避之 日影又逐而照之 因而有孕 生一卵 大五升許 王棄之與犬猪 皆不食 又棄之
路 牛馬避之 棄之野 鳥獸覆之 王欲剖之 而不能破 乃還其母 母以物裏之 置於暖處 有一兒 破殼而出 骨表
英奇 年甫七歲 岐嶷異常 自作弓矢 百發百中 國俗謂善射爲朱蒙 故以名焉 金蛙有七子 常與朱蒙遊戱 技
能莫及 長子帶素言於王曰 朱蒙非人所生 若不早圖 恐有後患 王不聽 使之養馬 朱蒙知其駿者 減食令瘦
駑者善養令肥 王自乘肥 瘦者給蒙 王之諸子與諸臣將謀害之 蒙母知之 告曰 國人將害汝 以汝才略 何往
不可 宜速圖之 於是蒙與烏伊等三人爲友 行至淹水(今未詳) 告水曰 我是天帝子 河伯孫 今日逃遁 追者
垂及 奈何 於是魚鼈成橋 得渡而橋解 追騎不得渡 至卒本州(玄菟郡之界) 遂都焉 未皇作宮室 但結廬於
沸流水上居之 國號高句麗 因以高爲氏(本姓解也 今自言是天帝子 承日光而生 故自以高爲氏) 時年十二
歲 漢孝元帝建昭二年甲申歲 卽位稱王 高麗全盛之日 二十一萬五百八戶 珠琳傳第二十一卷載 昔寧禀離
王侍婢有娠 相者占之曰 貴而當王 王曰 非我之胤也 當殺之 婢曰 氣從天來 故我有娠 及子之産 謂爲不祥
捐圈則猪噓 棄欄則馬乳 而得不死 卒爲扶餘之王(卽東明帝爲卒本扶餘王之謂也 此卒本扶餘 亦是北扶餘
之別都 故云扶餘王也 寧禀離 乃夫婁王之異稱也).
卞韓 百濟(亦云南扶餘卽泗沘城也)
新羅始祖赫居世卽位十九年壬午 卞韓人以國來降 新舊唐書云 卞韓苗裔 在樂浪之地 後漢書云 卞韓在南
馬韓在西 辰韓在東 致遠云 卞韓 百濟也 按本紀 溫祚之起 在鴻嘉四年甲辰 則後於赫居世-東明之世 四
十餘年 而唐書云 卞韓苗裔在樂浪之地云者 謂溫祚之系出自東明 故云耳 或有人出樂浪之地 立國於卞韓
與馬韓等竝峙者 在溫祚之前爾 非所都在藥浪之北也 或者 濫九龍山亦名卞那山 故以高句麗爲卞韓者 盖
謬 當以古賢之說 爲是 百濟地自有卞山 故云卞韓 百濟全盛之時 十五萬二千三百戶.
辰韓(亦作秦韓)
後漢書云 辰韓耆老自言 秦之亡人適韓國 而馬韓割東界地以與之 相呼爲徒 有似秦語 故或名之爲秦韓 有
十二小國 各萬戶 稱國 又崔政遠云 辰韓本燕人避之者 故取涿水之名 稱所居之邑里 云沙涿 漸涿等(羅人
方言 讀涿音爲道 故今或作沙梁 梁亦讀道) 新羅全盛之時 京中十七萬八千九百三十六戶 一千三百六十坊
五十五里 三十五金入宅(言富潤大宅也) 南宅-北宅-亏比所宅-本彼宅-梁宅-池上宅(本彼部)-財買井宅
(庾信公祖宗)-北維宅-南維宅(反香寺下坊)-隊宅-賓支宅(反香寺北)-長沙宅-上櫻宅-下櫻宅-水望宅-泉
宅-楊上宅(梁南)-漢岐宅(法流寺南)-鼻穴宅(上同)-板積宅(芬皇寺上坊)-別敎宅(川北)-衙南宅-金楊宗宅
(梁官寺南)-曲水宅(川北)-柳也宅-寺下宅-沙梁宅-井上宅-里南宅(亏所宅)-思內曲宅-池宅-寺上宅(大宿
宅)-林上宅(靑龍之寺東方有池)-橋南宅-巷叱宅(本彼部)-樓上宅-里上宅-椧南宅-井下宅.
又四節遊宅
春 東野宅 夏 谷良宅 秋 仇知宅 冬 加伊宅
第四十九憲康大王代 城中無一草屋 接角連墻 歌吹滿路 晝夜不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