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文基礎/小學

嘉言第五 2. 廣明倫

柳川 2016. 10. 2. 02:44

司馬溫公曰, 凡諸卑幼, 事無大小, 毋得專行, 必咨稟於家長.

凡子愛父母之命, 必籍記而佩之, 時省而速行之, 事畢則返命焉. 或所命有不可行者, 則和色柔聲, 具是非

利害而白之, 待父母之許, 然後改之, 若不許, 苟於事無大害者, 亦當曲從. 若以父母之命, 爲非而直行己志, 

雖所執皆是, 猶爲不順之子. 況未必是乎.

橫渠先生曰, 舜之事親, 有不悅者, 爲父頑母嚚, 不近人情. 若中人之性, 其愛惡若無害理, 必姑順之. 若親

之故舊所喜當極力招致, 賓客之奉當極力營辨, 務以悅親爲事, 不可計家之有無. 然, 又須使之不知其勉强

勞苦. 苟使見其爲而不易, 則亦不安矣.

羅仲素, 論瞽瞍底豫而天下之爲父子者定, 云, 只爲天下無不是底父母. 了翁聞而善之曰, 唯如此而後天下

之爲父子者定, 彼臣弑其君, 子弑其父, 常始於見其有不是處耳.

伊川先生曰, 病臥於床, 委之庸醫比之不慈不孝. 事親者亦不可不知醫.

橫渠先生嘗曰, 事親奉祭, 豈可使人爲之.

伊川先生曰, 冠昏喪祭, 禮之大者, 今人都不理會. 豺獺皆知報本, 今士大夫家, 多忽此, 厚於奉養而薄於

先祖. 甚不可也. 某嘗修六禮大略, 家必有廟, 廟必有主, 月朔必薦新, 時祭用仲月, 冬至祭始祖, 立春祭

先祖, 季秋祭禰, 忌日遷主, 祭於正寢. 凡事死之禮, 當厚於奉生者. 人家能存得此等事數件, 雖幼者, 

可使漸知禮義.

司馬溫公曰, 冠者成人之道也. 成人者, 將責爲人子, 爲人弟, 爲人臣, 爲人少者之行也. 將責四者之行於人. 

其禮可不重與. 冠禮之廢久矣. 近世以來, 人情尤爲輕薄, 生子猶飮乳, 已加巾帽, 有官者或爲之製公服而

弄之. 過十歲猶總角者, 蓋鮮矣. 彼責以四者之行, 豈能知之. 故往往自幼至長, 愚騃如一. 有不知成人之

道故也. 古禮雖稱二十而冠, 然, 世俗之弊, 不可猝變. 若敦厚好古之君子, 俟其子年十五以上, 能通孝經

論語, 粗知禮義之方, 然後冠之, 斯其美矣.

古者父母之喪, 旣殯, 食粥. 齋衰, 疏食水飮, 不食菜果. 父母之喪旣虞卒哭, 疏食水飮, 不食菜果. 期而小祥, 

食菜果. 又期而大祥, 食醯醬. 中月而禫, 禫而飮醴酒. 始飮酒者, 先飮醴酒. 始食肉者, 先食乾肉. 古人居喪, 

無敢公然食肉飮酒者. 漢昌邑王奔昭帝之喪. 居道上, 不素食, 霍光數其罪而廢之. 晉阮籍負才放誕, 居喪無

禮, 何曾面質籍於文帝坐曰, 卿敗俗之人. 不可長也. 因言於帝曰, 公方以孝治天下而聽阮籍以重哀飮酒食肉

於公座. 宜擯四裔, 無令汚染華夏. 宋廬陵王義眞居武帝憂, 使左右賈魚肉珍羞, 於齋內, 別立廚帳. 會長史

劉湛入, 因命臑酒炙車螯, 湛正色曰, 公當今不宜有此設. 義眞曰, 旦甚寒. 長史事同一家. 望不爲異. 酒至, 

湛起曰, 旣不能以禮自處, 又不能以禮處人. 隋煬帝爲太子, 居文獻皇后喪. 每朝令進二溢米, 而令外取肥肉

脯鮓, 置竹筒中, 以蠟閉口, 衣襆裹而納之. 湖南楚王馬希聲, 葬其父武穆王之日, 猶食雞臛, 其官屬潘起譏

之曰, 昔阮籍喪居, 食蒸肫. 何代無賢. 然則五代之時居喪食肉者, 人猶以爲異事. 是流俗之弊, 其來甚近也. 

今之士大夫, 居喪食肉飮酒, 無異平日, 又相從宴集, 靦然無愧, 人亦恬不爲怪. 禮俗之壞, 習以爲常. 悲夫. 

乃至鄙野之人, 或初未斂, 親賓則齎酒饌往勞之, 主人亦自備酒饌, 相與飮啜, 醉飽連日, 及葬, 亦如之, 甚者

初喪作樂以娛尸, 及殯葬, 則以樂導輀車而號泣隨之, 亦有乘喪卽嫁娶者. 噫, 習俗之難變, 愚夫之難曉, 乃至

此乎. 凡居父母之喪者, 大祥之前, 皆未可飮酒食肉. 若有疾, 暫須食飮. 疾止, 亦當復初. 必若素食, 不能下

咽, 久而羸憊, 恐成疾者, 可以肉汁及脯醢或肉少許, 助其滋味, 不可恣食珍羞盛饌及與人燕樂. 是則雖被衰

麻, 其實不行喪也. 唯五十以上, 血氣旣衰, 必資酒肉扶養者, 則不必然耳. 其居喪聽樂及嫁娶者, 國有正法. 

此不復論.

父母之喪, 中門外擇樸陋之室, 爲丈夫喪次, 斬衰寢苫, 枕塊, 不脫絰帶, 不與人坐焉. 婦人次於中門之內

別室, 撤去帷帳衾褥華麗之物. 男子無故, 不入中門, 婦人不得輒室男子喪次. 晉陳壽遭父喪, 有疾使婢丸藥. 

客往見, 鄕黨以爲貶議. 坐是沈滯, 坎坷終身. 嫌疑之際, 不可不愼.

父母之喪, 不當出. 若爲喪事及有故, 不得已而出, 則乘樸馬, 布裏鞍轡.

世俗信浮屠誑誘, 凡有喪事, 無不供佛飯僧, 云, 爲死者, 滅罪資福, 使生天堂, 受諸快樂. 不爲者必入地獄, 

剉燒舂磨, 受諸苦楚. 殊不知死者, 形旣朽滅, 神亦飄散. 雖有剉燒舂磨, 且無所施. 又況佛法, 未入中國之前, 

人固有死而復生者. 何故都無一人誤入地獄, 見所謂十王者耶. 此其無有而不足信也, 明矣.

顔氏家訓曰, 吾家巫覡符章, 絶於言議, 女曹所見. 勿爲妖妄.

伊川先生曰, 人無父母, 生日當倍悲痛. 更安忍置酒張樂, 以爲樂. 若具慶者, 可矣.

呂氏童蒙訓曰, 事君如事親, 事官長如事兄, 與同僚如家人, 待群吏如奴僕, 愛百姓如妻子, 處官事如家事, 

然後能盡吾之心. 如有毫末不至, 皆吾心有所未盡也.

或問簿佐令者也. 簿所欲爲, 令或不終, 柰何. 伊川先生曰, 當以誠意動之. 今令與簿不和, 只是爭私意. 

令是邑之長. 若能以事父兄之道事之, 過則歸己, 善則惟恐不歸於令, 積此誠意, 豈有不動得人.

明道先生曰, 一命之士, 苟存心於愛物, 於人必有所濟.

劉安禮問臨民. 明道先生曰, 使民各得輸其情. 問御吏曰, 正己以格物.

伊川先生曰, 居是邦, 不非其大夫, 此理最好.

童蒙訓曰, 當官之法唯有三事. 曰淸, 曰愼, 曰勤. 知此三者, 則知所以持身矣.

當官者, 凡異色人, 皆不宜與之相接. 巫祝尼媼之類, 尤宜疎絶. 要以淸心省事爲本.

後生少年乍到官守, 多爲猾吏所餌, 不自省察, 所得毫末, 而一任之間不復敢擧動. 大抵作官嗜利, 所得甚

少而吏人所盜不貲矣. 以此被重譴. 良可惜也.

當官者, 先以暴怒爲戒, 事有不可, 當詳處之. 必無不中. 若先暴怒, 只能自害. 豈能害人.

當官處事, 但務著實. 如塗*체文字, 追改日月, 重易押字, 萬一敗露, 得罪反重. 亦非所以養誠心事君不欺

之道也.

王吉上疏曰, 夫婦人倫大網. 夭壽之萌也. 世俗嫁娶太蚤, 未知爲人父母之道而有子. 是而敎化不明而民多夭.

文中子曰, 婚娶而論財, 夷虜之道也. 君子不入其鄕. 古者男女之族, 各擇德焉. 不以財爲禮.

早婚少聘, 敎人以偸. 妾媵無數, 敎人以亂. 且貴賤有等. 一夫一婦, 庶人之職也.

司馬溫公曰, 凡議婚姻, 當先察其婿與婦之性行及家法何如. 勿苟慕其富貴. 壻苟賢矣, 今雖貧賤, 安知異

時不富貴乎. 苟爲不肖, 今雖不盛, 安知異時不貧賤乎. 婦者家之所由盛衰也. 苟慕一時之富貴而娶之, 

彼挾其富貴, 鮮有不輕其夫而傲其舅姑, 養成驕妬之性. 異日爲患, 庸有極乎. 借使因婦財以致富, 依婦勢

以取貴, 苟有丈夫之志氣者, 能無愧乎.

安定胡先牲曰, 嫁女必須勝吾家者. 勝吾家, 則女之事人, 必欽必戒. 娶婦必須不若吾家者. 不若吾家, 

則婦之事舅姑, 必執婦道.

或問, 孀婦於理, 似不可取. 如何. 伊川先生曰, 然. 凡取以配身也. 若取失節者, 以配身, 是己失節也. 

又問, 或有孤孀, 貧窮無託者, 可再嫁否. 曰, 只是後世, 怕寒餓死, 故有是說. 然, 餓死事極小, 失節事極大.

安氏家訓曰, 婦主中饋. 唯事酒食衣服之禮耳. 國不可使預政, 家不可使軒蠱. 如有聰明才智識達古今, 正當

輔佐君子, 勸其不足. 必無牝鷄晨鳴, 以致禍也.

江東婦女, 略無交遊, 其婚姻之家, 或十數年間, 未相識者. 唯以信命贈遺, 致慇懃焉. 鄴下風俗, 專以婦持

門戶, 爭訟曲直, 造請逢迎, 代子求官. 爲夫訴屈. 此乃恒代遺風乎.

夫有人民, 而後有夫婦, 有夫婦, 而後有父子, 有父子, 而後有兄弟. 一家之親, 此三者而已矣. 自玆以往, 

至于九族, 皆本於三親焉. 故於人倫爲重也. 不可不篤. 兄弟者, 分形連氣之人也. 方其幼也, 父母左提右挈, 

前襟後裾, 食則同案, 衣則傳服, 學則連業, 遊則共方. 雖有悖亂之人, 不能不相愛也. 及其壯也, 各妻其妻, 

各子其子. 雖有篤厚之人, 不能不少衰也. 娣姒之比兄弟, 則疎薄矣. 今使疎薄之人, 而節量親厚之恩. 猶方

底而圓蓋. 必不合矣. 唯友悌深至, 不爲傍人之所移者, 免夫.

柳開仲塗曰, 皇考治家, 孝且嚴. 朝望弟婦等, 拜堂下畢, 卽上手低面, 聽我皇考訓誡. 曰, 人家兄弟, 無不

義者, 盡因娶婦入門, 異姓相聚, 爭長競短, 漸漬日聞, 偏愛私藏, 以致背戾, 分門割戶, 患若賊讎. 皆汝婦

人所作. 男子剛腸者幾人, 能不爲婦人言所或. 吾見多矣. 若等寧有是耶. 退則惴惴, 不敢出一語爲不孝事. 

開輩抵此賴之, 得全其家云.

伊川先生曰, 今人多不知兄弟之愛. 且如閭閻小人, 得一食, 必先以食父母. 夫何故. 以父母之口, 重於己

之口也. 得一衣, 必先以衣父母. 夫何故. 以父母之體, 重於己之體也. 至於犬馬, 亦然. 待父母之犬馬, 

必異乎己之犬馬也. 獨愛父母之子, 却輕於己之子, 甚者至若仇敵, 擧世皆如此. 惑之甚矣.

橫渠先生曰, 斯于詩言, 兄及弟矣, 式相好矣. 無相猶矣. 言兄弟宜相好, 不要相學. 猶似也. 人情大抵, 

患在施之不見報, 則輟. 故恩不能終. 不要相學, 己施之而已.

伊川先生曰, 近世淺薄, 以相歡狎, 爲相與, 以無圭角, 爲相歡愛. 如此者, 安能久, 須是恭敬. 君臣朋友, 

皆當以敬爲主也.

橫渠先生曰, 今之朋友, 擇其善柔, 以相與, 拍肩執袂, 以爲氣合, 一言不合, 怒氣相加. 朋友之際, 欲其相

下不倦. 故於朋友之間, 主其敬者, 日相親與, 得效最速.

童蒙訓曰, 同僚之契, 交承之分, 有兄弟之義. 至其子孫, 亦世講之. 前輩專以此爲務. 今人知之者蓋少矣. 

又如舊擧將及嘗爲舊任按察官者, 後己官雖在上, 前輩皆辭避, 坐下坐. 風俗如此, 安得不厚乎.

范文正公爲參知政事時, 告諸子曰, 吾貧時與汝母養吾親. 汝母躬執爨, 而吾親甘旨, 未嘗充也. 今而得厚祿. 

欲以養親, 親不在矣. 汝母亦已早世. 吾所最恨者, 忍令若曹享富貴之樂也. 吾吳中宗族甚衆. 於吾固有親疎, 

然, 吾祖宗視之, 則均是子孫. 固無親疎也. 苟祖宗之意, 無親疎, 則饑寒者, 吾安得不恤也. 自祖宗來, 積德

百餘年, 而始發於吾, 得至大官. 若獨享富貴, 而不恤宗族, 異日何以見祖宗於地下, 今何顔入家廟乎. 於是

恩例俸賜, 常均於族人, 幷置義田宅云.

司馬溫公曰, 凡愛家長, 必謹守禮法, 以於群子弟及家衆. 分之以職, 援之以事, 而責其成功, 制財用之節, 

量入以爲出, 稱家之有無, 以給上下之衣食及吉凶之費, 皆有品節, 而莫不均一, 裁省冗費, 禁止奢華, 

常須稍存嬴餘, 以備不虞. 

右, 廣明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