우리歷史/三國遺事

紀異第二. 萬波息笛,

柳川 2016. 11. 26. 02:47

萬波息笛


第三十一, 神文大王. 諱政明. 金氏. 開耀元年辛巳七月七日卽位. 爲聖考文武大王, 創感恩寺於東海邊. 

(寺中記云. 文武王欲鎭倭兵. 故始創此寺. 木畢而崩. 爲海龍. 其子神文立. 開耀二年畢. 排金堂石切下, 

東向開一穴. 乃龍之入寺旋繞之備. 蓋遺詔之葬骨處. 名大王岩. 寺名感恩寺. 後見龍現形處. 名利見臺)

明年壬午五月朔,(一本云,天授元年. 誤矣.) 海官波珍口食朴夙淸秦曰. 東海中有小山. 浮來向感恩寺. 

隨波往來. 王異之. 命日官金春質(一作春日)占之. 曰, 聖考今爲海龍. 鎭護三韓. 抑又金公庾信乃三十三

天之一子. 今降爲大臣. 二聖同德. 欲出守成之寶. 若陛下行幸海邊. 必得無價大寶.王喜. 以其月七日, 

駕幸利見臺. 望其山. 遺使審之. 山勢如龜頭. 上有一竿竹. 晝爲二,夜合一. (一云,山亦晝夜開合如竹.)

使來奏之. 王御感恩寺宿. 明日午時, 竹合爲一. 天地震動. 風雨日每暗七日 .至其月十六日風霽波平. 

王泛海入其山. 有龍奉黑玉帶來獻. 迎接共坐. 問曰. 此山與竹, 或判或答如何. 龍曰比如一手拍之無聲.

二手拍則有聲. 此竹之爲物, 合之然後有聲. 聖王以聲理天下之瑞也. 王取此竹. 作笛吹之. 天下和平. 

今王考爲海中大龍. 庾信復爲天神. 二聖同心. 出此無價大寶. 令我獻之. 王驚憙. 以五色錦彩金玉酉州賽之.

勅使石斤竹出海時. 山與龍忽隱不現. 王宿感恩寺. 十七日, 到祗林寺西溪邊. 留駕晝饍. 太子理恭(卽孝昭

大王.)守闕. 聞此事. 走馬來賀. 徐察秦曰. 此玉帶諸窠皆眞龍也. 王曰. 汝何知之. 太子曰. 摘一窠沈水示之.

乃摘左邊弟二窠沈溪. 卽成龍上天. 其地成淵. 因號龍淵. 駕還. 以其竹作笛. 藏於月城天尊庫. 吹此笛, 則

退病愈.旱雨雨晴.風定波平.號萬派息笛.稱爲國寶.至孝昭大王代,天授四年癸巳,因失(夫)禮郞生還之異,

更封號曰萬萬波波息笛.詳見彼傳.孝昭王代 竹旨朗(亦作竹曼.亦名智官.)


第三十二, 孝昭王代, 竹曼郞之徒, 有得鳥(一云谷.)級千. 隸名於風流黃券. 追日仕進.隔旬日不見. 郞喚其母,

問爾子何在, 母曰, 幢典牟梁益宣阿干, 以我子差富山城倉直, 馳去, 竹急未暇告辭於郞. 郞曰. 汝子若私事適

彼. 則不須尋訪. 今以公事進去. 須歸享矣. 乃以舌餠一合, 酒一缸, 卒(率)左人(鄕云皆叱知言奴僕也.)而行.

郞徒百三十七人, 亦具儀侍從 .到富山城.問閽人. 得烏失奚在. 人曰. 今在益宣田. 隨例赴役. 郞歸田, 以所將

酒餠饗之. 請暇於益宣. 將欲偕還. 益宣固禁不許. 時有使吏侃珍, 管收推火郡 能節租三十右. 輸送城中. 

美郞之重士風味. 鄙宣暗塞不通. 乃以所領三十石, 贈益宣助請. 猶不許. 又以珍節舍知騎馬鞍具胎之. 

乃許. 朝廷花主聞之. 遺使取益宣, 將洗浴其垢醜. 宣逃隱. 掠其長子而去. 時仲冬極寒之日. 浴洗於城內

池中. 仍合凍死. 大王聞之. 勅牟梁里人從官者, 竝合黜遺. 更不接公署. 不著黑衣. 若爲僧者. 不合入鐘跛

寺中. 勅史上侃珍子孫, 爲枰定戶孫. 木票異之. 時완測法師是海東高德. 以牟梁里人故, 不授僧職. 初述

宗公爲朔州都督使. 將歸理所. 時三韓兵亂. 以騎兵三千獲送之. 行至竹旨嶺. 有一居士, 平理其嶺路. 

公見之歎美. 居士亦善公之威勢赫甚. 相感於心. 公赴州理. 隔一朔夢見居士入于房中. 室家同夢. 驚怪尤甚. 

翌日使人問其居士安否.

人曰. 居士死有日矣. 使來還告. 其死與夢同日矣. 公曰. 殆居士言延於吾家爾. 更發卒修葬於嶺上北峯. 造石

弓爾革力一軀, 安於塚前. 妻氏自夢之日有娠. 旣言延, 因名竹旨. 壯而出仕. 與庾信公爲副帥. 統三韓. 眞德,

太宗文武,神文, 四代爲冢宰. 安定厥邦. 初, 得烏谷, 慕郎而作歌曰. 去隱皆理米  毛冬居叱沙哭屋尸以憂音 

阿冬音乃叱好支貝易烏隱  兒史年數就音墮支行齊  目煙廻於尸七史伊衣  逢烏支惡知作乎下是  郞也慕理

尸心未 行乎尸道尸 蓬次叱巷中宿尸夜音有叱下是


聖德王

第三十三, 聖德王. 神龍二年丙午, 歲禾不登. 人民飢甚. 丁未正月初一日至七月三十日, 救民給租. 一口一日

三升爲武. 終事而計三十萬五百碩也. 王爲太宗大王甁奉德寺. 說仁王道場七日. 大赦. 始有侍中職(一本系孝

成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