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像 第四. 前後所將舍利
前後所將舍利
國使云 眞興王大淸三年己巳 梁使沈湖送舍利若干粒 善德王代貞觀十七年癸卯 慈藏法師所將佛頭骨 佛牙 佛舍利百粒 佛所著緋羅金點袈裟一領 其舍利分爲三 一分在皇龍塔 一分在太和塔 一分竝袈裟在通度寺戒壇 其餘未詳所在 壇有二級 上級之中 安石蓋如覆鑊 諺云 昔在本朝 相次有二廉使 禮壇擧石鑊而敬之 前感脩蟒在函中 後見巨蟾蹲石腹 自此不敢擧之 近有上將軍金公利生 庾侍郞碩 以高廟朝受旨 指揮江東 仗節到寺 擬欲擧石瞻禮 寺僧以往事難之 二公令軍士固擧之 內有小石函 函襲之中 貯以瑠璃筒 筒中舍利只四粒 傳示瞻敬 筒有小傷裂處 於是庾公適蓄一水精函子 遂奉施兼藏焉 識之以記 移御江都四年乙未歲也 古記稱 百枚分藏三處 今唯四爾 旣隱現隨人 多小不足怪也 又顔云 其皇龍寺塔災之日 石鑊之東面始有大班 至今猶然 卽大遼應曆三年癸丑歲也 本朝光廟五戴也 塔之第三災也 曹溪無衣子留詩云 聞道皇龍災塔日 連燒一面示無間 是也 自至元甲子已來 大朝使佐 本國皇華 爭來瞻禮 四方雲水 輻湊來參 或擧 不擧 眞身四枚外 變身舍利 碎如砂礫 現於력外 而異香郁烈 彌日不歇者 比比有之 此末季一方之奇事也 唐大中五年辛未 入朝使元弘所將佛牙 (今未詳所在 新羅文聖王代) 後唐同光元年癸未 本朝太祖卽位六年 入朝使尹質所將五百羅漢像 今在北崇山神光寺 大宋宣和元年己卯(睿廟十五年) 入貢使鄭克永 李之美等所將佛牙 今內殿置奉者是也 相傳云 昔義湘法師入唐 到終南山至相寺智儼尊者處 隣有宣律師 常受天供 每齊時天廚送食 一日律師請湘公齋 湘至坐定旣久 天供過時不至 湘乃空鉢而歸 天使乃至 律師問今日何故遲 天使曰 滿洞有神兵遮擁 不能得入 於是律師知湘公有神衛 乃服其道勝 仍留其供具 翌日又邀儼湘二師齋 具陳其由 湘公從容謂宣曰 師旣被天帝所敬 嘗聞帝釋宮有佛四十齒之一牙 爲我等輩請下人間 爲福如何 律師後與天使傳其意於上帝 帝限七日送與 湘公致敬訖 邀安大內 後至大宋徽宗朝 崇奉左道 時國人傳圖讖曰 金人敗國 黃巾之徒 諷日官 奏曰 金人者佛敎之謂也 將不利於國家 議將破滅釋氏 坑諸沙門 焚燒經典 而別造小舡 戴佛牙泛於大海 任隨緣流泊 于時適有本朝使者至宋 聞其事 以天花茸五十領 紵布三百疋 行賂於押舡內史 密授佛牙 但流空舡 使臣等旣得佛牙來奏 於是睿宗大喜 奉安于十員殿左掖小殿 常鑰匙殿門 施香燈于外 每親幸日 開殿瞻敬 至壬辰歲移御次 內官悤遽中 忘不收檢 至丙申四月 御願堂神孝寺釋蘊光請致敬佛牙 聞于上 勅令內臣遍檢宮中 無得也 時栢臺侍御史崔沖命薛伸 急徵于諸謁者房 皆未知所措 內臣金承老奏曰 壬辰年移御時紫門日記推看 從之 記云 入內侍大府卿李白全受佛牙函云 召李詰之 對曰請歸家更尋私記 到家檢看 得左番謁者金瑞龍佛牙函准受記來呈 召問瑞龍 無辭以對 又以金承老所奏云 壬辰至今丙申 五年間 御佛堂及景靈殿上守等囚禁問當 依違未決 隔三日 夜中 瑞龍家園墻裏 有投擲物聲 以火檢看 乃佛牙函也 函本內一重沈香合 次重純金合 次外重白銀函 次外重瑠璃函 次外重螺鈿函 各幅子如之 今但瑠璃函爾 喜得之 入達于內 有司議 金瑞龍及兩殿上守皆誅 晋陽府奏云 因佛事 不合多傷人 皆免之 更勅十員殿中庭 特造佛牙殿安之 令將士守之 擇吉日 請神孝寺上房蘊光 領徒三十人 入內設齋敬之 其日入置承宣崔弘 上將軍崔公衍 李令長 內侍 茶房等 侍立于殿庭 依次頂戴敬之 佛牙區穴間 舍利不如數 晋陽府以白銀合貯而安之 時主上謂臣下曰 朕自亡佛牙已來 自生四疑 一疑 天宮七日限滿而上天矣 二疑 國亂如此 牙旣神物 且移有緣無事之邦矣 三疑 貪財小人 盜取函幅 弃之溝壑矣 四疑 盜取珍利 而無計自露 匿藏家中矣 今第四疑當之矣 乃放聲大哭 滿庭皆洒涕 獻壽至有煉頂燒臂者 不可勝計 得此實錄於當時內殿焚修前祗林寺大禪師覺猷 言親所眼見 使予錄之 又至庚午出都之亂 顚沛之甚 過於壬辰 十員殿監主禪師心鑑 亡身佩持 獲免於賊難 達於大內 大賞其功 移授名刹 今住永山寺 是亦親聞於彼 眞興王代天嘉六年乙酉 陳使劉思與釋明觀 戴送佛經論一千七百餘卷 貞觀十七年 慈藏法師戴三藏四百餘函來 安于通度寺 興德王代大和元年丁未 入學僧高麗釋丘德 䝴佛經若干函來 王與諸寺僧徒 出迎于興輪寺前路 大中五年 入朝使元弘 䝴佛經若干軸來 羅末普耀禪師再至吳越 載大藏經來 卽海龍王寺開山祖也 大宋元祐甲戌 有人眞讚云 偉哉初祖 巍乎眞容 再至吳越 大藏成功 賜銜普耀 鳳詔四封 若問其德 白月淸風 又大定中 漢南管記彭祖逖留詩云 水雲蘭若住空王 況是神龍穩一場 畢竟名藍誰得似 初傳像敎自南方 有跋云 昔普耀禪師始求大藏於南越 洎旋返次 海風忽起 扁舟出沒於波間 師卽言曰 意者神龍欲留經耶 遂呪願乃誠 兼奉龍歸焉 於是風靜波息 旣得還國 遍賞山川 求可以安邀處 至此山 忽見瑞雲起於山上 乃與高弟弘慶 經營蓮社 然則像敎之東漸 實始乎此 漢南管記彭祖逖 題 寺有龍王堂 頗多靈異 乃當時隨經而來止者也 至今猶存 又天成三年戊子 黙和尙入唐 亦載大藏經來 本朝睿廟時 慧照國師奉詔西學 市遼本大藏三部而來 一本今在定惠寺(海印寺有一本 許參政宅有一本) 大安二年 本朝宣宗代 祐世僧統義天入宋 多將天台敎觀而來 此外方冊所不載 高僧信士 往來所䝴 不可詳記 大敎東漸 洋洋乎慶矣哉 讚曰 華月夷風尙隔烟 鹿園鶴樹二千年 流傳海外眞堪賀 東震西乾共一天 按此錄 義湘傳云 永徽初 入唐謁智儼 然據浮石本碑 湘 武德八年生 丱歲出家 永徽元年庚戌 與元曉同伴欲西入 至高麗 有難而廻 至龍朔元年辛酉 入唐 就學於智儼 總章元年 儼遷化 咸亨二年 湘來還新羅 長安二年壬寅示滅 年七十八 則疑與儼公齋於宣律師處 請天宮佛牙 在辛酉至戊辰七八年間也 本朝高廟入江都壬辰年 疑天宮七日限滿者 誤矣 忉利天一日夜 當人間一百歲 且從湘公初入唐辛酉 計至高廟壬辰 六百九十三歲也 至庚子年 始滿七百年 而七日限已滿矣 至出都至元七年庚午 則七百三十年 若如天言 而七日後還天宮 則禪師心鑑出都時 佩持出獻者 恐非眞佛牙也 於是年春出都前 於大內集諸宗名德 乞佛牙舍利 精勤雖切 而不得一枚 則七日限滿 上天者幾矣 二十一年甲申 修補國淸寺金塔 國主與莊穆王后 幸妙覺寺 集衆慶讚訖 右佛牙 與洛山水精念珠 如意珠 君臣與大衆 皆瞻奉頂戴 後幷納金塔內 予亦預斯會 而親見所謂佛牙者 長三寸許 而無舍利焉 無極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