우리歷史/三國遺事

三國遺事 卷第四. 義解 第五. 圓光西學

柳川 2016. 11. 27. 14:08

                                         三國遺事 卷第四

 

                                           義解 第五

 

圓光西學

 

唐續高僧傳第十三卷載 新羅皇隆寺釋圓光 俗姓朴氏 本住三韓 卞韓 辰韓 馬韓 光卽辰韓人也 家世海東 祖習綿遠 而神器恢廓 愛染篇章 校獵玄儒 討讎子史 文華騰翥於韓服 博贍猶愧於中原 遂割略親朋 發憤溟渤 年二十五 乘舶造于金陵 有陳之世 號稱文國 故得諮考先疑 詢猷了義 初聽庄(莊)嚴旻公弟子講 素霑世典 謂理窮神 及聞釋宗 反同腐芥 虛尋名敎 實懼生涯 乃上啓陳主 請歸道法 有勅許焉 旣爰初落采 卽禀具戒 遊歷講肆 具盡嘉謀 領牒微言 不謝光景 故得成實涅槃 蘊括心府 三藏釋論 徧所披尋 末又投吳之虎[丘]山 念定相沿 無忘覺觀 息心之衆 雲結林泉 竝以綜涉四含 功流入定 明善易擬 筒直難虧 深副夙心 遂有終焉之慮 於卽頓絶人事 盤遊聖迹 攝想靑霄 緬謝終古 時有信士 宅居山下 請光出講 固辭不許 苦事邀延 遂從其志 創通成論 末講般若 皆思解佼(俊)徹 嘉問飛移 兼䋴以絢采 織綜詞義 聽者欣欣 會其心府 從此因循舊章 開化成任 每法輪一動 輒傾注江湖 雖是異域通傳 而沐道頓除嫌郄 故名望橫流 播于嶺表 披榛負槖而至者 相接如鱗 會隋后御宇 威加南國 歷窮其數 軍入楊都 遂被亂兵 將加刑戮 有大主將 望見寺塔火燒 走赴救之 了無火狀 但見光在塔前 被縛將殺 旣怪其異 卽解而放之 斯臨危達感如此也 光學通吳越 便欲觀化周秦 開皇九年 來遊帝宇 値佛法初會 攝論肇興 奉佩文言 振績微緖 又馳慧解 宣譽京皐 勣業旣成 道東須繼 本國遠聞 上啓頻請 有勑厚加勞問放歸桑梓 光往還累紀 老幼相欣 新羅王金氏面申虔敬 仰若聖人 光性在虛閑 情多汎愛 言常含笑 慍結不形 而牋表啓書 往還國命 竝出自胸襟 一隅傾奉 皆委以治方 詢之道化 事異錦衣 情同觀國 乘機敷訓 垂範于今 年齒旣高 乘輿入內 衣服藥食 竝王手自營 不許佐助 用希專福 其感敬爲此類也 將終之前 王親執慰 囑累遺法 兼濟民斯爲說 徵祥被于海曲 以彼建福五十八年 少覺不悆 經于七日 遺誡淸切 端坐終于所住皇隆寺中 春秋九十有九 卽唐貞觀四年也(宜云十四年) 當終之時 寺東北虛中 音樂滿空 異香充院 道俗悲慶 知其靈感 遂葬于郊外 國給羽儀葬具 同於王禮 後有俗人兒胎死者 彼土諺云 當於有福人墓埋之 種胤不絶 乃私瘞於墳側 當日震此胎屍 擲于塋外 由此不懷敬者 率崇仰焉 由弟子圓安 神忘機穎 性希歷覽 慕仰幽求 遂北趣九都 東觀不耐 又西燕魏 後展帝京 備通方俗 尋諸經論 跨轢大綱 洞淸纖旨 晩歸心學 高軌光塵 初住京寺 以道素有聞 特進蕭瑀奏請 住於藍田所造津梁寺 四事供給 無替六時矣 安嘗叙光云 本國王染患 醫治不損 請光入宮 別省安置 夜別二時爲說深法 受戒懺悔 王大信奉 一時初夜 王見光首 金色晃然 有象日輪 隨身而至 王后宮女同共觀之 由是重發勝心 克留疾所 不久遂差 光於辰韓馬韓之間 盛通正法 每歲再講 匠成後學 䞋施之資 竝充營寺 餘惟衣盋而已(載達函) 又東京安逸戶長貞孝家在古本殊異傳 載圓光法師傳 曰 法師俗姓薛氏 王京人也 初爲僧學佛法 年三十歲 思靜居修道 獨居三岐山 後四年有一比丘來 所居不遠 別作蘭若 居二年 爲人强猛 好修呪術 法師夜獨坐誦經 忽有神聲呼其名 善哉善哉 汝之修行 凡修者雖衆 如法者稀有 今見隣有比丘 徑修呪術而無所得 喧聲惱他靜念 住處礙我行路 每有去來 幾發惡心 法師爲我語告 而使移遷 若久住者 恐我忽作罪業 明日法師往而告曰 吾於昨夜有聽神言 比丘可移別處 不然應有餘殃 比丘對曰 至行者爲魔所眩 法師何憂狐鬼之言乎 其夜神又來曰 向我告事 比丘有何答乎 法師恐神瞋怒而對曰 終未了說 若强語者 何敢不聽 神曰 吾已具聞 法師何須補說 但可黙然見我所爲 遂辭而去 夜中有聲如雷震 明日視之 山頹塡比丘所在蘭若 神亦來曰 師見如何 法師對曰 見甚驚懼 神曰 我歲幾於三千年 神術最壯 此是小事 何足爲驚 但復將來之事 無所不知 天下之事 無所不達 今思法師唯居此處 雖有自利之行 而無利他之功 現在不揚高名 未來不取勝果 盍採佛法於中國 導群迷於東海 對曰 學道中國 是本所願 海陸逈阻 不能自通而已 神詳誘歸中國所行之計 法師依其言歸中國 留十一年 博通三藏 兼學儒術 眞平王二十二年庚申(三國史云明年辛酉來) 師將理策東還 乃隨中國朝聘使還國 法師欲謝神 至前住三岐山寺 夜中神亦來呼其名曰 海陸途間 往還如何 對曰 蒙神鴻恩 平安到訖 神曰 吾亦授戒於神 仍結生生相濟之約 又請曰 神之眞容 可得見耶 神曰 法師若欲見我形 平旦可望東天之際 法師明日望之 有大臂貫雲 接於天際 其夜神亦來曰 法師見我臂耶 對曰 見已甚奇絶異 因此俗號臂長山 神曰 雖有此身 不免無常之害 故吾無月日 捨身其嶺 法師來送長逝之魂 待約日往看 有一老狐黑如漆 但吸吸無息 俄然而死 法師始自中國來 本朝君臣敬重爲師 常講大乘經典 此時高麗百濟常侵邊鄙 王甚患之 欲請兵於隋(宜作唐) 請法師作乞兵表 皇帝見 以三十萬兵 親征高麗 自此知法師旁通儒術也 享年八十四入寂 葬明活城西 又三國史列傳云 賢士貴山者沙梁部人也 與同里箒項爲友 二人相謂曰 我等期與士君子遊 而不先正心持身 則恐不免於招辱 盍問道於賢者之側乎 時聞圓光法師入隋回 寓止嘉瑟岬(或作加西 又嘉栖 皆方言也 岬 俗云古尸 故或云古尸寺 猶言岬寺也 今雲門寺東九千步許 有加西峴 或云嘉瑟峴 峴之北洞有寺基是也) 二人詣門進告曰 俗士顓蒙 無所知識 願賜一言 以爲終身之誡 光曰 佛敎有菩薩戒 其別有十 若等爲人臣子 恐不能堪 今有世俗五戒 一曰 事君以忠 二曰 事親以孝 三曰 交友有信 四曰 臨戰無退 五曰 殺生有擇 若[等]行之無忽 貴山等曰 他則旣受命矣 所謂殺生有擇 特未曉也 光曰 六齋日春夏月不殺 是擇時也 不殺使畜謂馬牛雞犬 不殺細物 謂肉不足一臠 是擇物也 此亦唯其所用 不求多殺 此是世俗之善戒也 貴山等曰 自今以後 奉以周旋 不敢失墜 後二人從軍事 皆有奇功於國家 又建福三十年癸酉(卽眞平王卽位三十五年也) 秋 隋使王世儀至 於皇龍寺設百座道場 請諸高德說經 光最居上首議曰 原宗興法已來 津梁始置 而未遑堂奧 故宜以歸戒滅懺之法 開曉愚迷 故光於所住嘉栖岬 置占察寶 以爲恒規 時有檀越尼 納田於占察寶 今東平郡之田一百結是也 古籍猶存 光性好虛靜 言常含笑 形無慍色 年臘旣邁 乘輿入內 當時群彦 德義攸屬 無敢出其右者 文藻之贍 一隅所傾 年八十餘 卒於貞觀間 浮圖在三岐山金谷寺(今安康之西南洞也 亦明活之西也) 唐傳云 告寂皇隆寺 未詳其地 疑皇龍之訛也 如芬皇作王芬寺之例也 據如上唐鄕二傳之文 但姓氏之朴薛 出家之東西 如二人焉 不敢詳定 故兩存之 然彼諸傳記 皆無鵲岬璃目與雲門之事 而鄕人金陟明 謬以街巷之說潤文 作光師傳 濫記雲門開山祖寶壤師之事迹合爲一傳 後撰海東僧傳者 承誤而錄之 故時人多惑之 因辨於此 不加減一字 載二傳之文詳矣 陳隋之世 海東人鮮有航海問道者 設有 猶未大振 及光之後 繼踵西學者憧憧焉光乃啓途矣 讚曰 航海初穿漢地雲 幾人來往挹淸芬 昔年蹤迹靑山在 金谷嘉西事可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