본문 바로가기
우리歷史/三國遺事

塔像 第四. 靈妙寺丈六

by 柳川 2016. 11. 27.

靈妙寺丈六

 

善德王創寺塑像因緣 具載良志法師傳 景德王卽位二十三年 丈六改金 租二萬三千七百碩(良志傳 作像之初成之費 今兩存之)

 

四佛山 掘佛山 萬佛山

 

竹嶺東百許里 有山屹然高峙 眞平王九年甲申 忽有一大石 四面方丈 彫四方如來 皆以紅紗護之 自天墜其山頂 王聞之命駕瞻敬 遂創寺嵓側 額曰大乘寺 請比丘亡名誦蓮經者主寺 洒掃供石 香火不廢 號曰亦德山 或曰四佛山 比丘卒旣葬 塚上生蓮 又景德王遊幸栢栗寺 至山下聞地中有唱佛聲 命掘之 得大石 四面刻四方佛 因創寺 以掘佛爲號 今訛云掘石 王又聞唐代宗皇帝優崇釋氏 命工作五色氍毹 又彫沈檀木與明珠美玉 爲假山 高丈餘 置氍毹之上 山有巉嵓怪石澗穴 區隔每一區內 有歌舞伎樂列國山川之狀 微風入戶 蜂蝶翶翔 鷰雀飛舞 隱約視之 莫辨眞假 中安萬佛 大者逾方寸 小者八九分 其頭或巨黍者 或半菽者 螺䯻白毛 眉目的력 相互悉備 只可髣髴 莫得而詳 因號萬佛山 更鏤金玉爲流蘇幡蓋菴羅薝葍花果莊嚴 百步樓閣 臺殿堂榭 都大雖微 勢皆活動 前有旋遶比丘像千餘軀 下列紫金鐘三簴 皆有閣有蒲牢鯨魚爲撞 有風而鐘鳴 則旋遶僧皆仆拜頭至地 隱隱有梵音 盖關捩在乎鐘也 雖號萬佛 其實不可勝記 旣成 遣使獻之 代宗見之 嘆曰 新羅之巧天造 非[人]巧也 乃以九光扇 加置嵓岫間 因謂之佛光 四月八日 詔兩街僧徒 於內道場 禮萬佛山 命三藏不空 念讚密部眞詮千遍 以慶之 觀者皆嘆伏其巧 讚曰 天粧滿月四方裁 地湧明毫一夜開 妙手更煩彫萬佛 眞風要使遍三才

 

生義寺石彌勒

 

善德王時 釋生義常住道中寺 夢有僧引上南山而行 令結草爲標 至山之南洞 謂曰 我埋此處 請師出安嶺上 旣覺 與友人尋所標 至其洞掘地 有石彌勒出 置於三花嶺上 善德王十三年甲辰歲 創寺而居 後名生義寺 (今訛言性義寺 忠談師每歲重三重九 烹茶獻供者 是此尊也)

 

四佛山 掘佛山 萬佛山

 

第五十四景明王時 興輪寺南門 及左右廊廡災焚 未修 靖和弘繼二僧 募緣將修 貞明七年辛巳五月十五日 帝釋降于寺之左經樓 留旬日 殿塔及草樹土石 皆發異香 五雲覆寺 南池魚龍喜躍跳擲 國人聚觀嘆未曾有 玉帛梁稻施積丘山 工匠自來 不日成之 工旣畢 天帝將還 二僧白曰 天若欲還宮 請圖寫聖容 至誠供養 以報天恩 亦乃因玆留影 永鎭下方焉 帝曰 我之願力 不如彼普賢菩薩 遍垂玄化 畫此菩薩像 虔設供養而不廢宜矣 二僧奉敎 敬畫普賢菩薩於壁間 至今猶存其像

 

三所觀音 衆生寺

 

新羅古傳云 中華天子有寵姬 美艶無雙 謂古今圖畫尠有如此者 乃命善畫者寫眞(畫工傳失其名 或云張僧繇 則是吳人也 梁天監中 爲武陵王國侍郞直秘閣知畫事 歷右將軍吳興太守 則乃中國梁陳間之天子也 而傳云唐帝者 海東人凡諸中國爲唐爾 其實未詳何代帝王 兩存之) 其人奉勅圖成 誤落筆汚赤 毁於臍下 欲改之而不能 心疑赤誌必自天生 功畢獻之 帝目之曰 形則逼眞矣 其臍下之誌 乃所內秘 何得知之竝寫 帝乃震怒 下圓扉將加刑 丞相奏云 所謂伊人其心且直 願赦宥之 帝曰彼旣賢直 朕昨夢之像 畫進不差則宥之 其人乃畫十一面觀音像呈之 協於所夢 帝於是意解赦之 其人旣免 乃與博士芬節約曰 吾聞新羅國敬信佛法 與子乘桴于海 適彼同修佛事 廣益仁邦 不亦益乎 遂相與到新羅國 因成此寺大悲像 國人瞻仰 禳禱獲福 不可勝記 羅季天成中 正甫崔殷諴久無胤息 詣玆寺大慈前祈禱 有娠而生男 未盈三朔 百濟甄萱襲犯京師 城中大潰 殷諴抱兒來告曰 隣兵奄至 事急矣 赤子累重 不能俱免 若誠大聖之所賜 願借大慈之力覆養之 令我父子再得相見 涕泣悲惋 三泣而三告之 裹以襁褓 藏諸猊座下 眷眷而去 經半月寇退 來尋之 肌膚如新浴 貌體嬛好 乳香尙痕於口 抱持歸養 及壯聰惠過人 是爲丞魯 位至正匡 丞魯生郞中崔肅 肅生郞中齊顔焉 自此繼嗣不絶 殷諴隨敬順王入本朝爲大姓 又統和十年三月 主寺釋性泰 跪於菩薩前 自言弟子久住玆寺 精勤香火 晝夜匪懈 然以寺無田出 香祀無繼 將移他所 故來辭爾 是日 假寐夢大聖謂曰 師且住無遠離 我以緣化充齋費 僧忻然感寤 遂留不行 後十三日 忽有二人 馬載牛駄 到於門前 寺僧出問 何所而來 曰 我等是金州界人 向有一比丘到我云 我住東京衆生寺久矣 欲以四事之難 緣化到此 是以歛施隣閭 得米六碩 鹽四碩 負載以來 僧曰 此寺無人緣化者 爾輩恐聞之誤 其人曰 向之比丘率我輩而來 到此神見井邊曰 距寺不遠 我先往待之 我輩隨逐而來 寺僧引入法堂前 其人瞻禮大聖 相謂曰 此緣化比丘之像也 驚嘆不已 故所納米鹽 追年不廢 又一夕寺門有火災 閭里奔救 升堂見像 不知所在 視之已立在庭中矣 問其出者誰 皆曰不知 乃知大聖靈威也 又大定十三年 癸巳間 有僧占崇 得住玆寺 不解文字 性本純粹 精勤火香 有一僧欲奪其居 訴於襯衣天使曰 玆寺所以國家祈恩奉福之所 宜選會讀文疏者主之 天使然之 欲試其人 乃倒授疏文 占崇應手披讀如流 天使服膺 退坐房中 俾之再讀 崇鉗口無言 天使曰 上人良由大聖之所護也 終不奪之 當時與崇同住者 處士金仁夫 傅諸鄕老 筆之于傳

 

栢栗寺

 

鷄林之北岳曰金剛嶺 山之陽有栢栗寺 寺有大悲之像一軀 不如作始 而靈異頗著 或云 是中國之神匠 塑衆生寺像時竝造也 諺云 此大聖曾上忉利天 還來入法堂時 所履石上脚述至今不刓 或云 救夫禮郞還來時之所視迹也 天授三年壬辰九月七日 孝昭王奉大玄薩喰之子夫禮郞爲國仙 珠履千徒 親安常尤甚 天授四年((卽)長壽 二年)癸巳暮春之月 領徒遊金蘭 到北溟之境 被狄賊所掠而去 門客皆失措而還 獨安常追迹之 是三月十一日也 大王聞之 驚駭不勝曰 先君得神笛 傅于朕躬 今與玄琴藏在內庫 因何國仙忽爲賊俘 爲之奈何(琴笛事具戴別傳) 時有瑞雲覆天尊庫 王又震懼使檢之 庫內失琴笛二寶 乃曰 朕何不予 昨失國仙 又亡琴笛 乃囚司庫吏金貞高等五人 四月募於國曰 得琴笛者 賞之一歲租 五月十五日 郞二親就栢栗寺大悲像前 禋祈累夕 忽香卓上得琴笛二寶 而郞常二人來到於像後 二親顚喜 問其所由來 郞曰 予自被掠爲彼國大都仇羅家之牧子 放牧於大烏羅尼野(一本作都仇家奴 牧於大磨之野) 忽有一僧 容儀端正 手携琴笛來慰曰 憶桑梓乎 予不覺跪于前曰 眷戀君親 何論其極 僧曰 然則宜從我來 遂率至海壖 又與安常會 乃批笛爲兩分 與二人 各乘一隻 自乘其琴 泛泛歸來 俄然至此矣 於是具事馳聞 王大驚使迎 郞隨琴笛入內 施鑄金銀五器二副各重五十兩 摩衲袈裟五領 大綃三千疋 田一萬頃納於寺 用答慈庥焉 大赦國內 賜人爵三級 復民租三年 主寺僧移住奉聖 封郞爲大角干(羅之冢宰爵名)父大玄阿喰爲太大角干 母龍寶夫人爲沙粱部鏡井宮主 安常師爲大統 司庫五人皆免 賜爵各五級 六月十二日 有彗星孛于東方 十七日 又孛于西方 日官奏曰 不封爵於琴笛之瑞 於是冊號笛爲萬萬波波息 彗乃滅 後多靈異 文煩不戴 世謂安常爲俊永郞徒 不之審也 永郞之徒 唯眞才 繁完等知名 皆亦不測人也 (詳見別傅)

 

敏藏寺

 

禺金里貧女寶開 有子名長春 從海賈而征 久無音耗 其母就敏藏寺(寺乃敏藏角干捨家爲寺)觀音前 克祈七日 而長春忽至 問其由緖 曰 海中風飄舶壞 同侶皆不免 予乘隻板歸泊吳涯 吳人收之 俾耕于野 有異僧如鄕里來 弔慰勤勤 率我同行 前有深渠 僧掖我跳之 昏昏間如聞鄕音與哭泣之聲 見之乃已屆此矣 日晡時離吳 至此纔戌初 卽天寶四年乙酉四月八日也 景德王聞之 施田於寺 又納財幣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