본문 바로가기
우리歷史/三國遺事

塔像 第四. 魚山佛影

by 柳川 2016. 11. 27.

魚山佛影

 

古記云 萬魚寺(山)者 古之慈成山也 又阿耶斯山 (當作摩耶斯 此云魚也) 傍有呵囉國 昔天卵下于海邊 作人御國 卽首露王 當此時 境內有玉池 池有毒龍焉 萬魚山有五羅刹女 往來交通 故時降電雨 歷四年 五穀不成 王呪禁不能 稽首請佛說法 然後羅刹女受五戒而無後害 故東海魚龍遂化爲滿洞之石 各有鍾磬之聲(已上古記) 又按 大定十二年庚子 卽明宗十一年也 始創萬魚寺 棟粱寶林狀奏所稱 山中奇異之迹 與北天竺訶羅國佛影事 符同者有三 一 山之側近地粱州界玉池 亦毒龍所蟄 是也 二 有時自江邊雲氣始出 來到山頂 雲中有音樂之聲 是也 三 影之西北有盤石 常貯水不絶 云是佛浣濯袈裟之地是也 已上皆寶林之說 今親來瞻禮 亦乃彰彰可敬信者有二 洞中之石 凡三分之二 皆有金玉之聲 是一也 遠瞻卽現 近瞻不見 或見不見等 是一也 北天之文 具錄於後 可函觀佛三昧經第七卷云 佛到耶乾訶羅國古仙山 薝葍花林毒龍之側 靑蓮化泉化 羅刹穴中 阿那斯山南 爾時彼穴有五羅刹 化作女龍 與毒龍通 龍復降雹 羅刹亂行 飢饉疾疫 已歷四年 王驚懼 禱祀神祗 於事無益 時有梵志 聰明多智 白言大王 伽毗羅淨飯王子 今者成道號釋迦文 王聞是語 心大歡喜 向佛作禮曰 云何今日佛日已興 不至此國 爾時如來勑諸比丘 得六神通者 隨從佛後 受那乾訶羅王弗婆浮提請 爾時世尊 頂放光明 化作一萬諸大化佛 往至彼國 爾時 龍王及羅刹女 五體投地 求佛受戒 佛卽爲說三歸五戒 龍王聞已 長跪合掌 勸請世尊常住此間 佛若不在 我有惡心 無由得成阿耨菩提 時梵天王復來禮佛 請婆伽婆爲未來世諸衆生故 莫獨偏爲此一小龍 百千梵王皆作是請 是龍王出七寶臺 奉上如來 佛告龍王 不須此臺 汝今但以羅刹石窟 持以施我 龍歡喜(云云) 爾時如來安慰龍王 我受汝請 坐汝窟中 經千五百歲 佛湧身入石 猶如明鏡 人見面像 諸龍皆現 佛在石內 映現於外 爾時諸龍合掌歡喜 不出其地 常見佛日 爾時世尊結伽跌坐在石壁內 衆生見時 遠望卽現 近則不現 諸天供養佛影 影亦說法 又云 佛蹴嵓石之上 卽便成金玉之聲 高僧傳云 惠遠聞天竺有佛影 昔爲龍所留之影 在北天竺月支國那竭呵城南古仙人石室中(云云) 又法現西域傳云 至那竭國界 那竭城南半由旬有石室 博山西南面 佛留影此中 去十餘步觀之 如佛眞形 光明炳著 轉遠轉微 諸國王遣工摹寫 莫能髣髴 國人傳云 賢劫千佛 皆當於此留影 影之西百步許 有佛在時剃髮剪爪之地(云云) 星函西域記第二卷云 昔如來在世之時 此龍爲牧牛之士 供王乳酪 進奏失宜 旣獲譴嘖 心懷恚恨 以金錢買花供養 授記卒堵婆 願爲惡龍 破國害王 特趣石壁 投身而死 遂居此窟爲大龍王 適起惡心 如來鑑此 變身通力而來至 此龍見佛 毒心遂止 受不殺戒 因請如來常居此穴 常受我供 佛言 吾將寂滅 爲汝留影 汝若毒忿 常觀語影 毒心當止 攝神獨入石室 遠望卽現 近則不現 又令石上蹴爲七寶(云云) 已上皆經文 大略如此 海東人名此山爲阿那斯 當作摩那斯 此飜爲魚 盖取彼北天事 而稱之爾

 

臺山五萬眞身

 

按山中古傳 此山之署名 眞聖住處者 始自慈藏法師 初法師欲見中國五臺山文殊眞身 以善德王代 貞觀十年丙申(唐僧傳云十二年 今從三國本史) 入唐 初至中國太和池邊石文殊處 虔祈七日 忽夢大聖授四句偈 覺而記憶 然皆梵語 罔然不解 明旦忽有一僧 將緋羅金點袈裟一領 佛鉢一具 佛頭骨一片 到于師邊 問何以無聊 師答以夢所受四句偈 梵音不解 爲辭 僧譯之云 呵囉婆佐曩 是曰了知一切法 達㘑다佉야 云自性無所有 曩伽呬伽曩 云如是解法性 達㘑盧舍那 云卽見盧舍那 仍以所將袈裟等 付而囑云 此是本師釋伽尊之道具也 汝善護持 又曰 汝本國艮方溟州界有五臺山 一萬文殊常住在彼 汝往見之 言已不現 遍尋靈迹 將欲東還 太和池龍現身請齋 供養七日 乃告云 昔之傳偈老僧 是眞文殊也 亦有叮囑創寺立塔之事 具載別傳 師以貞觀十七年 來到此山 欲覩眞身 三日晦陰 不果而還 復往元寧寺 乃見文殊云 至葛蟠處 今淨嵓寺是(亦載別傳) 後有頭陁信義 乃梵日之門人也 來尋藏師憩息之地 創庵而居 信義旣卒 庵亦久廢 有水多寺長老有緣 重創而居 今月精寺是也 藏師之返新羅 淨神大王太子寶川 孝明二昆弟(按國史 新羅無淨神寶川孝明三父子明文 然此記下文云 神龍元年開土立寺 則神龍乃聖德王卽位四年乙巳也 王名興光 本名隆基 神文之第二子也 聖德之兄孝照 名理恭 一作洪 亦神文之子 神文政明字日照 則淨神恐政明神文之訛也 孝明乃孝照一作昭之訛也 記云孝明卽位 而神龍年開土立寺云者 亦不細詳言之爾 神龍年立寺者乃聖德王也) 到河西府(今溟州亦有河西郡是也 一作河曲縣 今蔚州非是也) 世獻角干之家 留一宿 翌日過大嶺 各領千徒 到省烏坪 遊覽累日 忽一夕昆弟二人 密約方外之志 不令人知 逃隱入五臺山(古記云 大和元年戊申八月初 王隱山中 恐此文大誤 按孝照一作昭 以天授三年壬辰卽位 時年十六 長安二年壬寅崩 壽二十六 聖德以是年卽位 年二十二 若曰大和元年戊申 則先於孝照卽位甲辰已過四十五歲 乃太宗文武王之世也 以此知此文爲誤 故不取之) 侍衛不知所歸 於是還國 二太子到山中 靑蓮忽開地上 兄太子結庵而止住 是日寶川庵 向東北行六百餘步 北臺南麓 亦有靑蓮開處 弟太子孝明又結庵而止 各懃修業 一日同上五峯瞻禮次 東臺滿月山 有一萬觀音眞身現在 南臺麒麟山 八大菩薩爲首 一萬地臧 西臺長嶺山 無量壽如來爲首 一萬大勢至 北臺象王山 釋迦如來爲首 五百大阿羅漢 中臺風盧山亦名地盧山 毗盧遮那爲首 一萬文殊 如是五萬眞身一一瞻禮 每日寅朝 文殊大聖到眞如院 今上院 變現三十六種形 或時現佛面形 或作寶珠形 或作佛眼形 或作佛手形 或作寶塔形 或萬佛頭形 或作萬燈形 或作金橋形 或作金鼓形 或作金鐘形 或作神通形 或作金樓形 或作金輪形 或作金剛杵形 或作金甕形 或作金鈿形 或五色光明形 或五色圓光形 或吉祥草形 或靑蓮花形 或作金田形 或作銀田形 或作佛足形 或作雷電形 或[如]來湧出形 或地神湧出形 或作金鳳形 或作金烏形 或馬産師子形 或鷄産鳳形 或作靑龍形 或作白象形 或作鵲鳥形 或牛産師子形 或作遊猪形 或作靑蛇形 二公每汲洞中水 煎茶獻供 至夜各庵修道 淨神王之弟與王爭位 國人廢之 遣將軍四人到山迎之 先到孝明庵前呼萬歲 時有五色雲 七日垂覆 國人尋雲而畢至 排列鹵簿 將邀兩太子而歸 寶川哭泣以辭 乃奉孝明歸卽位 理國有年(記云 在位二十餘年 盖崩年壽二十六之訛也 在位但十年爾 又神文之弟爭位事 國史無文 未詳) 以神龍元年(乃唐中宗復位之年 聖德王卽位四年也) 乙已三月初四日 始改創眞如院 大王親率百寮到山 營構殿堂 竝塑泥像文殊大聖安于堂中 以知識靈下等五員 長轉華嚴經 仍結爲華嚴寺 長年供費 每歲春秋 各給近山州縣倉租一百石 淨油一石 以爲恒規 自院西行六千步 至牟尼岾 古伊峴外 柴地十五結 粟枝六結 坐位二結 創置莊舍焉 寶川常汲服其靈洞之水 故晩年肉身飛空 到流沙江外 蔚珍國掌千窟停止 誦隨求陁羅尼 日夕爲課 窟神現身白云 我爲窟神已二千年 今日始聞隨求眞詮 請受菩薩戒 旣受已 翌日窟亦無形 寶川驚異 留二十日乃還五臺山神聖窟 又修眞五十年 忉利天神三時聽法 淨居天衆烹茶供獻 四十聖騰空十尺 常時護衛 所持錫杖一日三時作聲 遶房三匝 用此爲鐘磬 隨時修業 文殊或灌水寶川頂 爲授成道記莂 川將圓寂之日 留記後來山中所行輔益邦家之事云 此山乃白頭山之大脉 各臺眞身常住之地 靑 在東臺北角下 北臺南麓之末 宜置觀音房 安圓像觀音 及靑地畵一萬觀音像 福田五員 晝讀八卷金經 仁王 般若 千手呪 夜念觀音禮懺 稱名圓通社 赤[在]任南臺南面 置地藏房 安圓像地藏 及赤地畵八大菩薩爲首一萬地藏像 福田五員 晝讀地藏經 金剛般若 夜占察禮懺 稱金剛社 白 方西臺南面 置彌陁房 安圓像無量壽 及白地畵無量壽如來爲首一萬大勢至 福田五員 晝讀八卷法華 夜念彌陁禮懺稱 水精社 黑 地北臺南面 置羅漢堂 安圓像釋迦 及黑地畵釋迦如來爲首五百羅漢 福田五員 晝讀佛報恩經 涅槃經 夜念涅槃禮懺 稱白連社 黃 處中臺眞如院 中安泥像文殊不動 後壁安黃地畵毗盧遮那爲首三十六化形 福田五員 晝讀華嚴經 六百般若 夜念文殊禮懺 稱華嚴社 寶川庵改創華藏社 安圓像毗盧遮那三尊及大藏經 福田五員 長門藏經 夜念華嚴神衆 每年設華嚴會一百日 稱名法輪社 以此華藏寺爲五臺社之本寺 堅固護持 命淨行福田 鎭長香火 卽國王千秋 人民安泰 文虎和平 百穀豊穰矣 又加排下院文殊岬寺爲社之都會 福田七員 晝夜常行華嚴神衆禮懺 上件三十七員 齋料衣費 以河西府道內八州之稅 充爲四事之資 代代君王 不忘遵行 幸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