본문 바로가기
漢文基礎/小學

善行第六 2. 實明倫

by 柳川 2016. 10. 2.


江革少失父, 獨如母居. 遭天下亂, 盜賊並起, 革負母逃難, 備經險阻, 常採拾以爲養. 數遇賊, 或劫欲將去. 

革輒悌泣求哀, 言有老母. 辭氣愿款, 有足感動人者. 賊以是不忍犯之, 或乃指避兵之方. 遂得俱全於難. 

轉客下邳, 貧窮裸跣, 行傭以供母, 便身之物莫不畢給.

薛包好學篤行. 父娶後妻而憎包, 分出之, 包日夜號泣不能去. 至被毆杖, 不得已廬于舍外, 旦入而灑掃, 

父怒, 又逐之, 乃廬於里門, 晨昏不廢. 績歲餘父母慚而還之. 後服喪過哀. 旣而弟子, 求分財異居, 包不

能止, 乃中分其財, 奴婢引其老者曰, 與我共事久. 若不能使也. 田廬取其荒頓者曰, 吾少時所理. 意所戀也. 

器物取其朽敗者曰, 我素所服食. 身口所安也. 弟子數破其産. 輒復賑給.

王祥性孝. 蚤喪親, 繼母朱氏不慈, 數譖之. 由是失愛於父, 每使掃除牛下, 祥愈恭謹, 父母有疾, 衣不解帶, 

湯藥必親嘗, 母嘗欲生魚. 時天寒冰凍, 祥解衣, 將剖冰求之. 冰忽自解, 雙鯉躍出, 持之而歸. 母又思黃雀炙. 

復有雀數十, 飛入其幕, 復以供母. 鄕里警嘆, 以爲孝感所致. 有丹柰結實, 母命守之, 每風雨祥輒抱樹而泣, 

其篤孝純至如此.

王裒字偉元. 父儀爲魏安東將軍司馬昭司馬. 東關之敗, 昭問於衆曰, 近日之事誰任其咎. 儀對曰, 責任元帥. 

昭怒曰, 司馬欲委罪於孤耶. 遂引出斬之. 裒痛父非命, 於是隱居敎授, 三徵七辟, 皆不就, 廬于墓側, 旦夕, 

常至墓所, 拜跪, 攀栢悲號, 涕淚著樹. 樹爲之枯. 讀詩, 至哀哀父母, 生我劬勞, 未嘗不三復流涕. 門人受業

者, 並廢蓼莪之篇. 家貧躬耕, 計口而田, 度身而蠶. 或有密助之者, 裒皆不聽. 及司馬氏簒魏, 裒終身未嘗西

向而坐, 以示不臣于晉.

晉西河人王延事親色養. 夏則扇枕席, 冬則以身溫被, 隆冬盛寒, 體常無全衣, 而親極滋味.

柳玭曰, 崔山南昆弟子孫之盛, 鄕族罕比. 山南曾祖王母長孫夫人, 年高無齒, 祖母唐夫人, 事姑孝, 每旦櫛

縰笄, 拜於階下, 卽升堂, 乳其姑. 長孫夫人, 不粒食數年而康寧. 一日疾病, 長幼咸萃. 宣言無以報新婦恩. 

願新婦有子有孫, 皆得如新婦, 孝敬, 則崔之門, 安得不昌大乎.

南齊庾黔婁爲孱陵令, 到縣未旬父易在家遘疾. 黔婁忽心驚, 擧身流汗, 卽日棄官歸家. 家人悉驚其忽至. 

時易疾始二日. 醫云, 欲知差劇, 但嘗糞甛苦. 易泄利, 黔婁輒取嘗之. 味轉甛滑, 心愈憂苦, 至夕每稽顙北

辰, 求以身代.

海虞令何子平, 母喪去官, 哀毁踰禮, 每哭踊頓絶方蘇. 屬大明末東土饑荒, 繼以師旅. 八年下得營葬, 晝夜

號哭, 常如袒括之日, 冬不衣絮, 夏不就凊凉, 一日以米數合, 爲粥, 不進鹽菜. 所居屋敗, 不蔽風日, 兄子

興欲爲葺理, 子平不肯曰, 我情事未申. 天地一罪人耳. 屋何宜覆. 蔡興宗爲會稽太守, 甚加矜賞, 爲營塚壙.

朱壽昌生七歲, 父守雍. 出其母劉氏, 嫁民間. 母子不相知者, 五十年. 壽昌行四方, 求之不已, 飮食罕御酒肉, 

與人言輒流涕. 熙寧初棄官入奏, 與家人訣, 誓不見母, 不得還. 行次同州, 得焉. 劉氏時年七十餘矣. 雍守錢

明逸以事聞, 詔壽昌還就官. 繇是天下皆知其孝. 壽昌再爲郡守. 至是, 以母故通判河中府, 迎其同母弟妹以

歸. 居數歲母卒, 涕泣幾喪明. 拊其弟妹益篤, 爲買田宅居之, 其於宗族, 尤盡恩意, 嫁兄弟之孤女二人, 葬其

不能葬者十餘喪. 盖其天性如此.

伊川先生家, 治喪. 不用浮屠. 在洛亦有一二人家化之.

霍光出入禁闥二十餘年, 小心謹愼, 未嘗有過. 爲人沈靜祥審, 每出入下殿門, 進止有常處. 郎僕射竊識視之. 

不失尺寸.

 汲黯景帝時, 爲太子洗馬, 以嚴見憚. 武帝卽位, 召爲主爵都尉. 以數直諫, 不得久居位. 是時太后弟武安侯

田蚡爲丞相. 中二千石拜謁, 蚡弗爲禮. 黯見蚡未嘗拜, 揖之. 上方招文學儒者. 上曰, 吾欲云云. 

黯對曰, 陛下內多欲而外施仁義. 奈何欲效唐虞之治乎. 上怒變色而罷朝. 公卿皆爲黯懼. 上退謂人曰, 甚矣. 

汲黯之戇也. 群臣或數黯, 黯曰, 天子置公卿輔弼之臣, 寧令從諛承意, 陷主於不義乎. 且已在其位. 縱愛身, 

奈辱朝廷何. 黯多病, 病且滿三月, 上常賜告者, 數, 終不癒. 最後嚴助爲請告. 上曰, 汲黯何如人也. 曰, 使黯

任職居官, 亡以癒人, 然至其輔少主守成, 雖自謂賁育, 弗能奪也. 上曰, 然. 古有社稷之臣. 至如汲黯, 近之矣. 

大將軍靑侍中上踞厠視之, 丞相弘宴見, 上或時不冠, 至如見黯, 不冠而見也. 上嘗坐武帳. 黯前奏事. 上不冠, 

望見黯避帷中, 使人可其奏. 其見敬禮如此.

 初魏遼東公翟黑子, 有寵於太武. 奉使幷州, 受布千疋. 事覺, 黑子謀於著作郎高允曰, 主上問我, 當以實告. 

爲當諱之. 允曰, 公帷幄寵臣. 有罪首實, 庶或見原, 不可重爲欺罔也. 中書侍郞崔鑑公孫質曰, 若首實, 罪不

可測. 不如姑諱之. 黑子怨允曰, 君奈何誘人就死地. 入見帝, 不以實對, 帝怒, 殺之. 帝使允授太子經. 及崔浩

以史事被收, 太子謂允曰, 入見至尊, 吾自導卿. 脫已尊有問, 但依吾語. 太子見帝言, 高允小心愼密, 且徵賤. 

制由崔浩. 請赦其死. 帝召允問曰, 國書皆浩所爲乎. 對曰, 臣與浩共爲之. 然浩所領事多. 總裁而已, 至於著

述, 臣多於浩. 帝怒曰, 允罪甚於浩. 何以得生. 太子懼曰, 天威嚴重. 允小臣. 迷亂失次耳. 臣曏問. 皆云, 

浩所爲. 帝問允, 信如東宮所言乎. 對曰, 臣罪當滅族. 不敢虛妄. 殿下以臣侍講日久. 哀臣, 欲丐其生耳, 實不

問臣, 臣亦無此言. 不敢迷亂. 帝顧謂太子曰, 直哉. 此人情所難, 而允能爲之. 臨事不易辭信也. 爲臣不欺君

貞也. 宜特除其罪, 以旌之. 遂赦之. 他日太子讓允曰, 吾欲爲卿脫死, 而卿不從何也. 允曰, 臣與崔浩實同史事. 

死生榮辱, 義無獨殊. 誠荷殿下再造之慈, 違心苟免, 非臣所願也. 太子動容稱嘆. 允退謂人曰, 我不奉東宮指

導者, 恐負翟黑子故也.

李君行先生名潛. 虔州人. 入京師. 至泗州, 留止. 其子弟請先往, 君行問其故. 曰, 科場近. 欲先至京師, 

貫開封戶籍, 取應. 君行不許曰, 汝虔州人, 而貫開封戶籍, 欲求事君, 而先欺君, 可乎. 寧遲緩數年, 不可行也.

 崔玄暐母盧氏嘗誡玄暐曰, 吾見姨兄屯田郞中幸玄馭. 曰, 兒子從宦者, 有人來云, 貧乏不能存. 此是好消息, 

若聞貲貨充足, 衣馬輕肥. 此惡消息. 吾嘗以爲確論. 比見親表中仕宦者, 將錢物, 上其父母父母但知喜悅, 

竟不問此物, 從可而來. 必是祿俸餘資, 誠亦善事, 如其非理所得, 此如盜賊何別. 縱無大咎, 獨不內愧於心. 

玄暐遵奉敎誡, 以淸謹見稱.

 劉器之待制初登科, 與二同年, 謁張觀參政. 三人同起身, 請敎, 張曰, 某自守官以來常持四字. 勤謹和緩. 

中間一後生應聲曰, 勤謹和旣聞命矣. 緩之一字某所未聞. 張正色作氣曰, 何嘗敎賢緩不及事. 且道世間甚

事不因忙後錯了.

伊川先生曰, 安定之門人, 往往知稽古愛民矣. 則於爲政也何有.

呂滎公自少官守處, 未嘗干人擧薦. 其子舜從守官會稽, 人或譏其不求知者, 舜從對曰, 勤於職事, 其他不

敢不愼. 乃所以求知也.

漢陳孝婦年十六而嫁, 未有子. 其夫當行戍, 且行時屬孝婦曰, 我生死未可知. 幸有老母. 無他兄弟備養. 

吾不還, 汝肯養吾母乎. 婦應曰, 諾. 夫果死不還, 婦養姑不衰, 慈愛愈固, 紡績織紝, 以爲家業, 終無嫁意. 

居喪三年, 其父母哀其少無子, 而早寡也, 將取嫁之. 孝婦曰, 夫去時, 屬妾以供養老母, 妾旣許諾之. 夫養

人老母, 而不能卒, 許人以諾, 而不能信, 將何以立於世. 欲自殺, 其父母懼, 而不敢嫁也, 遂使養其姑. 

二十八年姑八十餘. 以天年終, 盡賣其田宅財物, 以葬之, 終奉祭祀. 淮陽太守以聞, 聞使使者, 賜黃金四十

斤, 復之, 終身無所與. 號曰, 孝婦.

漢鮑宣妻桓氏, 字少君. 宣嘗就少君父學. 父奇其淸苦, 故以女妻之. 將送資賄甚盛, 宣不悅, 謂妻曰, 少君

生富驕, 習美飾. 而吾實貧賤. 不敢當禮. 妻曰, 大人以先生修德守約, 故使賤妾侍執巾櫛. 旣奉承君子, 

惟命是從. 宣笑曰, 能如是, 是吾志也. 妻乃悉歸侍御服飾, 更著短布裳. 與宣共挽鹿車. 歸鄕里, 拜姑禮畢, 

提甕出汲, 修行婦道. 鄕邦稱之.

曹爽從弟文叔妻, 譙郡夏侯文寧之女. 名令女. 文叔蚤死, 服闋, 自以年少無子. 恐家必嫁己, 乃斷髮爲信. 

其後家果欲嫁之, 令女聞, 卽復以刀截兩耳, 居止常依爽. 及爽被誅, 曹氏盡死, 令女叔父上書, 與曹氏絶婚, 

彊迎令女歸. 時文寧爲梁相一作州. 憐其少執義, 又曹氏無遺類. 冀其意阻, 乃徵使人-風之, 令女嘆且泣曰, 

吾亦惟之. 許之是也. 家以爲信, 防之少懈, 令女於是竊入寢室, 以刀斷鼻, 蒙席而臥, 其母呼與語, 不應, 

發被視之. 血流滿床席, 擧家驚惶, 往視之, 莫不酸鼻. 或謂之曰, 人生世間, 如輕塵棲弱草耳. 何辛苦乃爾. 

且夫家夷滅已盡. 守此欲誰爲哉. 令女曰, 聞仁者, 不以盛衰改節, 義者, 不以存亡易心. 曹氏全盛之時, 尙

欲保終, 况今衰亡. 何忍棄之. 禽獸之行, 吾豈爲乎.

唐鄭義宗妻, 盧氏略涉書史, 事舅姑, 甚得婦道. 嘗夜有强盜數十, 持杖鼓噪, 踰垣而入. 家人悉奔?, 唯有

姑自在室, ,盧冒白刃, 往至姑側, 爲賊捶擊, 幾死. 賊去後家人問, 何獨不懼. 盧氏曰, 人所以異於禽獸者, 

以其有仁義也. 隣里有急, 尙相赴救, 况在於姑, 而可委棄乎. 若萬一危禍, 豈宜獨生.

唐奉天竇氏二女, 生長草野, 幼有志操. 永泰中群盜數千人, 剽掠其村落, 二女皆有容色, 長者年十九. 幼者

年十六. 匿巖穴間, 曳出之, 驅迫以前. 臨壑谷深數百尺, 其姊先曰, 吾寧就死, 義不受辱. 卽投崖下而死, 

盜方驚駭. 其妹繼之自投, 折足破面流血, 群盜乃捨之而去. 京兆尹第五琦, 嘉其貞烈, 奏之, 詔旌表其門閭, 

永蠲其家丁役.

穆肜少孤, 兄弟四人, 皆同財業. 及各取妻, 諸婦遂求分異, 又數有鬪爭之言, 肜深懷忿嘆, 乃掩戶自撾曰, 

穆肜汝修身謹行, 學聖人之法, 將以齊整風俗. 奈何不能正其家乎. 弟及諸婦聞之, 悉叩頭謝罪, 遂更爲敦

睦之行.

蘇瓊除南淸河太守. 有百姓乙普明兄弟爭田, 積年不斷, 各相援據. 乃至百人. 瓊召普明兄弟, 諭之曰, 天

下難得者兄弟. 易求者田地. 假令得田地, 失兄弟心, 如何. 因而下淚, 諸證人莫不灑泣. 普明兄弟叩頭, 

乞外更思, 分異十年, 遂還同住.

王祥弟覽母朱氏, 遇祥無道. 覽年數歲, 見祥被楚撻, 輒涕泣抱持, 至于成童, 每諫其母. 其母少止凶虐. 

朱屢以非理使祥, 覽與祥俱, 又虐使祥妻, 覽妻亦趨而共之. 朱患之, 乃止.

晉右僕射鄧攸永嘉末沒于石勒, 過泗水. 攸以牛馬負妻子而逃, 又遇賊, 掠其牛馬, 步走, 擔其兒及其弟子綏. 

度不能全, 乃謂其妻曰, 吾弟早亡, 唯有一息. 理不可絶. 止應自棄我兒耳. 幸而得存, 我後當有子. 妻泣而

從之, 乃棄其子而去之. 卒以無嗣. 時人義而哀之, 爲之語曰, 天道無知, 使鄧伯道無兒. 弟子綏服攸喪三年.

晉咸寧中大疫. 庾袞二兄俱亡, 次兄毗復危殆, 癘氣方熾, 父母諸弟皆出次于外, 袞獨留不去, 諸父兄强之, 

乃曰, 袞性不畏病. 遂親自扶持, 晝夜不眠, 其間復無柩, 哀臨不輟. 如此十有餘旬, 疫勢旣歇, 家人乃反. 

毗病得差, 袞亦無恙. 父老咸曰, 異哉. 此子. 守人所不能守, 行人所不能行, 歲寒, 然後知松柏之後凋. 始知

疫癘之不能相染也.

楊播家世純厚, 並敦義讓, 昆季相事, 有如父子. 椿津恭謙, 兄弟旦則聚於廳堂, 終日相對, 未嘗入內, 有一

美味, 不集不食. 廳堂間往往幃幔隔障, 爲寢息之所, 時就休偃, 還共談笑. 椿年老, 曾他處醉歸, 津扶持還

室, 假寢閤前, 承候安否. 椿津年過六十, 並登台鼎, 而津常旦莫參問, 子姪羅列階下. 椿不命坐, 津不敢坐. 

椿每近出, 或日斜不至, 津不先飯, 椿還然後共食. 食則津親授匙箸, 味皆先嘗, 椿命食然後食. 津爲肆州椿

在京宅. 每有四時嘉味, 輒因使次, 附之, 若或未寄, 不先入口. 一家之內男女百口. 緦服同爨, 庭無間言.

隋吏部尙書牛弘弟弼, 好酒而酗. 嘗醉. 射殺弘駕車牛, 弘還宅, 其妻迎謂弘曰, 叔射殺牛. 弘聞, 無所怪問. 

直答曰, 作脯. 坐定, 其妻又曰, 叔射殺牛. 大是異事. 弘曰, 已知. 顔色自若, 讀書不輟.

唐英公李勣, 貴爲僕射, 其姊病, 必親爲然火煮粥. 火焚其鬚, 姊曰, 僕妾多矣. 何爲自若如此. 勣曰, 豈爲

無人耶. 顧今姊年老, 勣亦老. 雖欲數爲姊煮粥, 復可得乎.

司馬溫公與其兄伯康, 友愛尤篤. 伯康年將八十. 公奉之如嚴父, 保之如嬰兒, 每食少頃則問曰, 得無饑乎. 

天少冷則拊其背曰, 衣得無薄乎.

近世故家惟晁氏, 因以道申戒子弟, 皆有法度. 群居相呼, 外姓尊長, 必曰, 某姓第幾叔若兄. 諸姑尊姑之夫, 

必曰, 某姓姑夫某姓尊姑夫. 未嘗敢呼字也, 其言父黨交游必曰, 某姓幾丈. 亦未嘗敢呼字也. 當時故家舊族, 

皆不能若是.

包孝肅公尹京時, 民有自言, 以白金百兩, 寄我者死矣, 予其子. 不肯受. 願召其子, 予之. 尹召其子, 辭曰, 

亡父未嘗以白金委人也. 兩人相讓久之. 呂滎公聞之曰, 世人喜言無好人三字者, 可謂自賊者矣. 古人言, 

人皆可以爲堯舜. 蓋觀於此而知之.

萬石君石奮歸老于家. 過宮門關, 必下車趨, 見路馬, 必軾焉. 子孫爲小吏來歸謁, 萬石君必朝服見之, 不名. 

子孫有過失, 不誚讓, 爲便坐, 對案不食, 然後諸子相責, 因長老, 肉袒, 固謝罪改之, 乃許. 子孫勝冠者在側, 

雖燕必冠, 申申如也, 僮僕訢訢如也, 唯謹. 上時賜食於家, 必稽首俯伏而食, 如在上前, 其執喪哀戚甚. 

子孫遵敎, 亦如之. 萬石君家以孝謹, 聞乎郡國. 雖齊魯諸儒, 質行皆自以爲不及也. 長子建爲郞中令, 少子

慶爲內史. 建老白首, 萬石君尙無恙. 每五日洗沐歸謁, 親入子舍, 竊問侍者, 取親中裙厠牏, 身自浣滌, 

每與侍者言, 不敢令萬石君知之以爲常. 內史慶醉歸, 入外門, 不下車, 萬石君聞之, 不食, 慶恐, 肉袒謝罪, 

不許, 擧宗及兄建肉袒, 萬石君讓曰, 內史貴人. 入閭里. 里中長老皆走匿, 而內史坐車中自如. 固當. 乃謝

罷慶, 慶及諸子入里門, 趨至家.

疏廣爲太子太傳. 上疏乞骸骨, 加賜黃金二十斤, 太子贈五十斤, 歸鄕里, 日令家供具設酒食, 請族人故舊

賓客, 相與娛樂, 數問其家, 金餘尙有幾斤. 趣賣以供具. 居歲餘廣子孫竊謂其昆弟老人廣所信愛者, 曰, 

子孫冀及君時, 頗立産業基址. 今日飮食費且盡. 宜從丈人所, 勸說君, 置田宅. 老人卽以閒暇時爲廣言此計, 

廣曰, 吾豈老悖, 不念子孫哉. 顧自有舊田廬. 令子孫勤力其中, 足以共衣食, 與凡人齊. 今復增益之, 以爲

嬴餘, 但敎子孫怠惰耳. 賢而多財, 則損其志, 愚而多財, 則益其過. 且夫富者, 衆之怨也. 吾旣無以敎化子孫. 

不欲益其過而生怨. 又此金者, 聖主所以惠養老臣也. 故樂與鄕黨宗族, 共享其賜, 以盡吾餘日. 不亦可乎.

龐公未嘗入城府, 夫妻相敬如賓. 劉表候之. 龐公釋耕於壟上, 而妻子耘於前, 表指而問曰, 先生若居畎畝而

不肯官祿. 後世何以遺子孫乎. 龐公曰, 世人皆遺之以危, 今獨遺之以安. 雖所遺不同, 未爲無所遺也. 表嘆

息而去.

陶淵明爲彭澤令, 不以家累自隨. 送一力, 給其子, 書曰, 汝旦夕之費, 自給爲難, 今遺此力, 助汝薪水之勞. 

此亦人子也. 可善遇之.

崔孝芬兄弟, 孝義慈厚. 弟孝暐等奉孝芬, 盡恭順之禮, 坐食進退, 孝芬不命則不敢也, 鷄鳴而起, 且溫顔色, 

一錢尺帛, 不入私房, 吉凶有須, 聚對分給. 諸婦亦相親愛, 有無共之. 孝芬叔振旣亡後, 孝芬等承奉叔母李氏, 

若事所生, 旦夕溫凊, 出入啓覲, 家事巨細一以咨決, 每兄弟出行, 有獲則尺寸以上皆入李之庫, 四時分賚李

氏自裁之. 如此二十餘歲.

王凝常居慄如也. 子弟非公服, 不見, 閨門之內若朝廷焉. 御家以四敎. 勤儉恭恕. 正家以四禮. 冠婚喪祭. 

聖人之書及公服禮器不假, 垣屋什物必堅朴, 曰, 無苟費也. 門巷果木必方列曰, 無苟亂也.

張公藝九世同居. 北齊隋唐, 皆旌表其門. 麟德中, 高宗封泰山, 幸其宅, 召見公藝, 問其所以能睦族之道, 

公藝請紙筆以對, 乃書忍字百餘以進. 其意以爲宗族所以不協, 由尊長衣食, 或有不均, 卑幼禮節, 或有不備, 

更相責望, 遂爲乖爭. 苟能相與忍之, 則家道雍睦矣.

韓文公作董生行曰, 淮水出桐栢山, 東馳遙遙, 千里不能休, 淝水出其側, 不能千里, 百里入淮流. 壽州屬縣

有安豊. 唐貞元年時, 縣人董生召南, 隱居行義於其中. 刺史不能薦. 天子不聞名聲. 爵祿不及門. 門外惟有吏, 

日來徵租更索錢. 嗟哉董生. 朝出耕, 夜歸讀古人書. 盡日不得息, 或山而樵, 或水而漁. 入廚具甘旨, 上堂問

起居. 父母不慼慼, 妻子不咨咨. 嗟哉董生. 孝且慈人不識, 唯有天翁知, 生祥下瑞無時期. 家有狗乳出求食, 

雞來哺其兒, 啄啄庭中拾蟲蟻, 哺之不食鳴聲悲, 彷徨躑躅久不去, 以翼來覆待狗歸. 嗟哉董生. 誰將與儔. 

時之人夫妻相虐, 兄弟爲讎, 食君之祿, 而令父母愁. 亦獨何心. 嗟哉董生, 無與儔.

唐河東節度使柳公綽在公卿間, 最名有家法. 中門東有小齋. 自非朝謁之日, 每平旦輒出至小齋, 諸子仲郢皆

束帶, 晨省於中文之北. 公綽決私事, 接賓客, 與弟公權及群從弟再會食, 自朝至莫不離小齋, 燭至則命一人

子弟, 執經史, 躬讀一過訖, 乃講議居官治家之法, 或論文, 或聽琴, 至人定鍾, 然後歸寢, 諸子復昏定於中門

之北. 凡二十餘年, 未嘗一日變易. 其遇飢歲, 則諸子皆蔬食. 曰, 昔吾兄弟侍先君爲丹州刺史, 以學業未成

不聽食肉. 吾不敢忘也. 姑姊妹姪有孤嫠者, 雖疎遠, 必爲擇壻嫁之, 皆用刻木粧奩, 纈文絹爲資裝. 常言, 

必待資粧豐備, 何如嫁不失時. 及公綽卒, 仲郢一遵其法, 事公權如事公綽, 非甚病, 見公權未嘗不束帶. 

爲京兆尹鹽鐵使, 出遇公權於通衢, 必下馬端笏立, 候公權過, 乃上馬, 公權莫歸, 必束帶迎候於馬首. 公權

屢以爲言, 中郢終不以官達有小改. 公綽妻韓氏相國休之曾孫. 家法嚴肅儉約, 爲搢紳家楷範. 歸柳氏三年無

少長未嘗見其啓齒, 常衣絹素, 不用綾羅錦繡, 每歸覲不乘金碧輿, 祗乘竹兜子, 二靑衣, 步屣以隨. 常命粉

苦蔘黃連熊膽, 和爲丸, 賜諸子, 每永夜習學含之, 以資勤苦.

江州陳氏, 宗族七百口. 每食設廣席, 長幼以次坐, 而共食之. 有畜犬百餘, 共一牢食. 一犬不志, 諸犬爲之不食.

溫公曰, 國朝公卿能守先法, 久而不衰者, 唯故李相家. 子孫數世至二百餘口, 猶同居共爨, 田園邸舍所收及有

官者俸祿, 皆聚之一庫, 計口日給餉, 婚姻喪葬所費, 皆有常數, 分命子弟, 掌其事. 其規模大抵出於翰林學士

宗諤所制也. 右, 實明倫.



'漢文基礎 > 小學' 카테고리의 다른 글

善行第六 3. 實敬身  (0) 2016.10.02
善行第六 1. 實立敎  (0) 2016.10.02
嘉言第五 3. 廣敬身  (0) 2016.10.02
嘉言第五 2. 廣明倫  (0) 2016.10.02
嘉言第五 1. 廣立敎  (0) 2016.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