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異 第一
敍曰 大抵古之聖人 方其禮樂興邦 仁義設敎 則怪力亂神 在所不語 然而帝王之將興也 膺符命 受圖籙
必有以異於人者 然後能乘大變 握大器 成大業也 故河出圖 洛出書 而聖人作 以至虹繞神母而誕羲 龍感女
登而生炎 皇娥遊窮桑之野 有神童自稱白帝子 交通而生小昊 簡狄呑卵而生契 姜嫄履跡而生棄 胎孕十四
月而生堯 龍交大澤而生沛公 自此而降 豈可殫記 然則三國之始祖 皆發乎神異 何足怪哉 此紀異之所以漸
諸篇也 意在斯焉。
古朝鮮(王儉朝鮮)
魏書云 乃往二千載 有壇君王儉 立都阿斯達(經云無葉山 亦云白岳 在白州地 或云在開城東 今白岳宮是)
開國號朝鮮 與高同時 古記云 昔有桓因(謂帝釋也) 庶子桓雄 數意天下 貪求人世 父知子意 下視三危太伯
可以弘益人間 乃授天符印三箇 遣往理之 雄率徒三千 降於太伯山頂(卽太伯今妙香山) 神壇樹下 謂之神市
是謂桓雄天王也 將風伯雨師雲師 而主穀主命主病主刑主善惡 凡主人間三百六十餘事 在世理化 時有一熊
一虎 同穴而居 常祈于神雄 願化爲人 時神遺靈艾一炷 蒜二十枚曰 爾輩食之 不見日光百日 便得人形 熊
虎得而食之 忌三七日 熊得女身 虎不能忌 而不得人身 熊女者無與爲婚 故每於壇樹下 呪願有孕 雄乃假化
而婚之 孕生子 號曰壇君王儉 以唐高卽位五十年庚寅(唐高卽位元年戊辰 則五十年丁巳 非庚寅也 疑其未
實) 都平壤城(今西京) 始稱朝鮮 又移都於白岳山阿斯達 又名弓(一作方)忽山 又今彌達 御國一千五百年
周虎王卽位己卯 封箕子於朝鮮 壇君乃移藏唐京 後還隱於阿斯達 爲山神 壽一千九百八歲 唐裵矩傳云 高
麗本孤竹國(今海州) 周以封箕子爲朝鮮 漢分置三郡 謂玄菟-樂浪-帶方(北帶方) 通典亦同此說(漢書則眞
臨樂玄四郡 今云三郡 名又不同 何耶).
魏滿朝鮮
前漢朝鮮傳云 自始燕時 常略得眞番朝鮮(師古曰 戰國時(燕)因是略得此地也) 爲置吏築障 秦滅燕 屬遼東
外徼 漢興 爲遠難守 復修遼東故塞 至浿水爲界(師古曰 浿在樂浪郡) 屬燕 燕王盧綰反入匈奴 燕人魏滿亡命
聚黨千餘人 東走出塞 渡浿水 居秦故空地上下障 稍役屬眞番朝鮮蠻夷及故燕齊亡命者 王之 都王儉(李曰
地名 臣瓚曰 王儉城在樂浪郡浿水之東) 以兵威 侵降其旁小邑 眞番臨屯 皆來服屬 方數千里 傳子至孫右渠
(師古曰 孫名右渠) 眞番辰國 欲上書見天子 雍閼不通(師古曰 辰謂辰韓也) 元封二年 漢使涉何諭右渠 終不
肯奉詔 何去至界 臨浿水 使馭刺殺送何者朝鮮裨王長(師古曰 送何者名也) 卽渡水 馳入塞 遂歸報 天子拜
何爲遼東之(東)部都尉 朝鮮怨何 襲攻殺何 天子遣樓舡將軍楊僕 從齊浮渤海 兵五萬 左將軍荀彘出遼 討右
渠 右渠發兵距嶮 樓舡將軍將齊七千人 先到王儉 右渠城守 規知樓舡軍小 卽出擊樓舡舡 樓舡敗走 僕失衆
遁山中獲免 左將軍擊朝鮮浿水西軍 末能破 天子爲兩將未有利 乃使衛山 因兵威 往諭右渠 右渠請降 遣太
子獻馬 人衆萬餘持兵 方渡浿水 使者及左將軍疑其爲變 謂太子已服 宜毋持兵 太子亦疑使者詐之 遂不渡
浿水 復引歸 報天子 誅山 左將軍破浿水上軍 迺前至城下 圍其西北 樓舡亦往會 居城南 右渠堅守 數月未
能下 天子以久不能決 使故濟南太守 公孫遂往征之 有便宜將以從事 遂至 縛樓舡將軍 竝其軍 與左將軍
急擊朝鮮 朝鮮相路人-相韓陶(陰)-尼谿相參-將軍王唊(師古曰 尼谿地名 四人也) 相與謀欲降 王不肯之
陶(陰)唊路人 皆亡降漢 路人道死 元封三年夏 尼谿相參 使人殺王右渠 來降 王儉城未下 故右渠之大臣成己
又反 左將軍使右渠子長-路人子最 告諭其民 謀殺成己 故遂定朝鮮 爲眞番-臨屯-樂浪-玄菟四郡.
馬韓
魏志云 魏滿擊朝鮮 朝鮮王準率宮人左右 越海而南至韓地 開國號馬韓 甄萱上太祖書云 昔馬韓先起 赫世
勃興 於是百濟開國於金馬山 崔致遠云 馬韓 麗也 辰韓 羅也(據本紀 則羅先起甲子 麗後起甲申 而此云者
以王準言之耳 以此知東明之起 已竝馬韓而因之矣 故稱麗爲馬韓 今人或認金馬山 以馬韓爲百濟者 盖誤
濫也 麗地自有邑山 故名馬韓也) 四夷 九夷 九韓 穢貊 周禮職方氏掌四夷九貊者 東夷之種 卽九夷也
三國史云 溟州 古穢國 野人耕田 得穢王印 獻之 又春州 古牛首州 古貊國 又或云今朔州 是貊國 或平壤城
爲貊國 淮南子注云 東方之夷九種 論語正義云 九夷者 一玄菟 二樂浪 三高麗 四滿飾 五鳧臾 六素家 七東
屠 八倭人 九天鄙 海東安弘記云 九韓者 一日本 二中華 三吳越 四乇羅 五鷹遊 六靺鞨 七丹國 八女眞 九
穢貊.
二府
前漢書 昭帝始元五年己亥 置二外府 謂朝鮮舊地平那及玄菟郡等 爲平州都督府 臨屯樂浪等兩郡之地 置
東部都尉府(私曰 朝鮮傳則眞番玄菟臨屯樂浪等四 今有平那無眞番 盖一地二名也).
七十二國
通典云 朝鮮之遺民 分爲七十餘國 皆地方百里 後漢書云 西漢以朝鮮舊地 初置爲四郡 後置二府 法令漸煩
分爲七十八國 各萬戶(馬韓在西 有五十四小邑 皆稱國 辰韓在東 有十二小邑 稱國 卞韓在南 有十二小邑
各稱國)
樂浪國
前漢時 始置樂浪郡 應邵曰 故朝鮮國也 新唐書注云 平壤城 古漢之樂浪郡也 國史云 赫居世三十年 樂浪
人來投 又弟三弩禮王四年 高麗第三無恤王 伐樂浪滅之 其國人與帶方(北帶方)投于羅 又無恤王二十七年
光虎帝遣使伐樂浪 取其地爲郡縣 薩水以南屬漢(據上諸文 樂浪卽平壤城 宜矣 或云樂浪中頭山下靺鞨之界
薩水今大同江也 未詳孰是) 又百濟溫祚之言 曰東有樂浪 北有靺鞨 則殆古漢時樂浪郡之屬縣之地也 新羅
人亦以稱樂浪 故今本朝亦因之 而稱樂浪郡夫人 又太祖降女於金傅 亦曰樂浪公主.
北帶方
北帶方 本竹覃城 新羅弩禮王四年 帶方人與樂浪人投于羅(此皆前漢所置二郡名 其後僭稱國 今來降)
南帶方
曹魏時 始置南帶方郡(今南原府) 故云 帶方之南海水千里 曰澣海(後漢建安中 以馬韓南荒地爲帶方郡
倭韓遂屬 是也)
靺鞨(一作勿吉) 渤海
通典云 渤海 本粟末靺鞨 至其酋祚榮立國 自號震旦 先天中(玄宗壬子) 始去靺鞨號 專稱渤海 開元七年
(己未) 祚榮死 諡爲高王 世子襲立 明皇賜典冊襲王 私改年號 遂爲海東盛國 地有五京-十五府-六十二州
後唐天成初 契丹攻破之 其後爲丹所制(三國史云 儀鳳三年 高宗戊寅 高麗殘蘖類聚 北依太伯山下 國號
渤海 開元二十年間明皇遣將討之 又聖德王三十二年 玄宗甲戌 渤海靺鞨 越海侵唐之登州 玄宗討之 又新
羅古記云 高麗舊將祚榮姓大氏 聚殘兵 立國於太伯山南 國號渤海 按上諸文 渤海乃靺鞨之別種 但開合不
同而已 按指掌圖 渤海在長城東北角外) 賈耽郡國志云 渤海國之鴨淥-南海-扶餘-橻城四府 竝是高麗舊
地也 自新羅泉井郡(地理志 朔州領縣有泉井郡 今湧州) 至橻城府 三十九驛 又三國史云 百濟末年 渤海靺
鞨新羅分百濟地(據此 則鞨海又分爲二國也) 羅人云 北有靺鞨 南有倭人 西有百濟 是國之害也 又靺鞨地
接阿瑟羅州 又東明記云 卒本城地連靺鞨(或云今東眞) 羅第六祗麻王十四年(乙丑)靺鞨兵大入北境 襲大
嶺柵 過泥河 後漢書 靺鞨作勿吉 指掌圖云 挹屢與勿吉皆肅愼也 黑水 沃沮 按東坡指掌圖 辰韓之北 有南
北黑水 按東明帝立十年 滅北沃沮 溫祚王四十二年 南沃沮二十餘家來投新羅 又赫居世五十三年 東沃沮
來獻良馬 則又有東沃沮矣 指掌圖 黑水在長城北 沃沮在長城南.
伊西國
弩禮王十四年 伊西國人來攻金城 按雲門寺古傳諸寺納田記云 貞觀六年壬辰 伊西郡今郚村零味寺納田
則今郚村今淸道地 卽淸道郡 古伊西郡.
五伽耶(按駕洛記贊云 垂一紫纓 下六圓卵 五歸各邑 一在玆城 則一爲首露王 餘五各爲五伽耶之主 金官
不入五數 當矣 而本朝史略 竝數金官 而濫記昌寧 誤).
阿羅(一作耶)伽耶(今咸安) 古寧伽耶(今咸寧) 大伽耶(今高靈) 星山伽耶(今京山一云碧珍) 小伽耶(今固
城) 又本朝史略云 太祖天福五年庚子 改五伽耶名 一 金官(爲金海府) 二 古寧(爲加利縣) 三 非火(今昌
寧恐高靈之訛) 餘二 阿羅-星山(同前 星山或作碧珍伽耶).
北扶餘
古記云 前漢書宣帝神爵三年壬戌四月八日 天帝降于訖升骨城(在大遼醫州界) 乘五龍車 立都稱王 國號
北扶餘 自稱名解募漱 生子名扶婁 以解爲氏焉 王後因上帝之命 移都于東扶餘 東明帝繼北扶餘而興 立
都于卒本州 爲卒本扶餘 卽高句麗之始祖.
東扶餘
北扶餘王解夫婁之相阿蘭弗 夢 天帝降而謂曰 將使吾子孫 立國於此 汝其避之(謂東明將興之兆也) 東海
之濱 有地名迦葉原 土壤膏腴 宜立王都 阿蘭弗勸王 移都於彼 國號東扶餘 夫婁老無子 一日祭山川求嗣
所乘馬至鯤淵 見大石 相對俠(淚)流 王怪之 使人轉其石 有小兒 金色蛙形 王喜曰 此乃天賚我令胤乎 乃
收而養之 名曰金蛙 及其長 爲太子 夫婁薨 金蛙嗣位爲王 次傳位于太子帶素 至地皇三年壬午 高麗王無
恤伐之 殺王帶素 國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