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章
滕文公爲世子將之楚, 過宋而見孟子, 孟子道性善, 言必稱堯舜。世子自楚反, 復見孟子, 孟子曰, 「世子疑吾言乎? 夫道一而已矣。」成覵謂齊景公曰, 『彼丈夫也, 我丈夫也。吾何畏彼哉?』 顔淵曰, 『舜何人也? 予何人也? 有爲者亦若是。』 公明儀曰, 『文王我師也。周公豈欺我哉?』 今滕絶長補短, 將五十里也, 猶可以爲善國。書曰, 『若藥不瞑眩, 厥疾不瘳。』」
第 2章
滕定公薨, 世子謂然友曰, 「昔者孟子嘗與我言於宋, 於心終不忘, 今也不幸至於大故, 吾欲使子問於孟子然後行事。」 然友之鄒問於孟子, 孟子曰, 「不亦善乎! 親喪固所自盡也。曾子曰, 『生事之以禮, 死葬之以禮, 祭之以禮, 可謂孝矣。』 諸侯之禮吾未之學也, 雖然吾嘗聞之矣。三年之喪, 齊疏之服, 飦粥之食, 自天子達於庶人, 三代共之。」
然友反命, 定爲三年之喪, 父兄百官皆不欲曰, 「吾宗國魯先君莫之行, 吾先君亦莫之行也, 至於子之身而反之不可。且志曰, 『喪祭從先祖。』 曰, 『吾有所受之也。』」 謂然友曰, 「吾他日未嘗學問, 好馳馬試劒, 今也父兄百官 不我足也, 恐其不能盡於大事。子爲我問孟子。」
然友復之鄒問孟子, 孟子曰, 「然。不可以他求者也。孔子曰, 『君薨聽於冡宰。歠粥面深墨, 卽位而哭, 百官有司莫敢不哀 先之也。上有好者, 下必有甚焉者矣, 君子之德風也, 小人之德草也, 草尙之風必偃。』 是在世子。」 然友反命, 世子曰, 「然。是誠在我。」 五月居廬, 未有命戒, 百官族人可謂曰, 「知。」 及至葬四方來觀之, 顔色之戚, 哭泣之哀, 弔者大悅。
第 3章
滕文公問爲國, 孟子曰, 「民事不可緩也。詩云, 『晝爾于茅, 宵爾索綯, 亟其乘屋, 其始播百穀。』民之爲道也, 有恒産者有恒心, 無恒産者無恒心。苟無恒心, 放辟邪侈無不爲已, 及陷乎罪然後, 從而刑之, 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 罔民而可爲也。是故 賢君必恭儉禮下, 取於民有制。陽虎曰, 『爲富不仁矣, 爲仁不富矣。』 夏后氏五十而貢, 殷人七十而助, 周人百畝而徹, 其實皆什一也, 徹者徹也, 助者藉也。龍子曰, 『治地莫善於助, 莫不善於貢, 貢者校數歲之中以爲常, 樂歲粒米狼戾, 多取之而不爲虐, 則寡取之, 凶年糞其田而不足, 則必取盈焉。爲民父母, 使民盻盻然將終歲勤動, 不得以養其父母, 又稱貸而益之, 使老稚轉乎丘壑, 惡在其爲民父母也。』 夫世祿滕固行之矣。詩云, 『雨我公田, 遂及我私。』 惟助爲有公田, 由此觀之, 雖周亦助也。設爲庠序學校以敎之, 庠者養也, 校者敎也, 序者射也。夏曰校, 殷曰序, 周曰庠, 學則三代共之, 皆所以明人倫也。人倫明於上, 小民親於下。有王者起, 必來取法, 是爲王者師也。詩云, 『周雖舊邦, 其命維新。』 文王之謂也, 子力行之, 亦以新子之國。」
使畢戰問井地, 孟子曰, 「子之君將行仁政, 選擇而使子, 子必勉之。夫仁政必自經界始, 經界不正, 井地不均, 穀祿不平, 是故暴君汙吏, 必慢其經界, 經界旣正, 分田制祿 可坐而定也。夫滕壤地褊小, 將爲君子焉, 將爲野人焉, 無君子莫治野人, 無野人莫養君子。請野九一而助, 國中什一使自賦。卿以下必有圭田, 圭田五十畝。餘夫二十五畝。死徙無出鄕, 鄕田同井出入相友, 守望相助, 疾病相扶持 則百姓親睦。方里而井, 井九百畝, 其中爲公田。 八家皆私百畝, 同養公田, 公事畢然後 敢治私事, 所以別野人也。此其大略也, 若夫潤澤之則在君與子矣。」
第 4章
有爲神農之言者許行, 自楚之滕, 踵門而告文公曰, 「遠方之人聞君行仁政, 願受一廛而爲氓。」 文公與之處, 其徒數十人, 皆衣褐捆屨織席, 以爲食。陳良之徒陳相, 與其弟辛負耒耜, 而自宋之滕曰, 「聞君行聖人之政, 是亦聖人也, 願爲聖人氓。」 陳相見許行而大悅, 盡棄其學而學焉, 陳相見孟子, 道許行之言曰, 「滕君則誠賢君也。雖然未聞道也。賢者與民並耕而食, 饔飧而治, 今也滕有倉廩府庫, 則是厲民而以自養也, 惡得賢。」 孟子曰, 「許子必種粟而後 食乎?」 曰, 「然。」 「許子必織布而後 衣乎?」 曰, 「否。許子衣褐。」 「許子冠乎?」 曰, 「冠。」 曰, 「奚冠?」 曰, 「冠素。」 曰, 「自織之與?」 曰, 「否。以粟易之。」 曰, 「許子奚爲不自織?」 曰, 「害於耕。」 曰, 「許子以釜甑㸑, 以鐵耕乎?」 曰, 「然。」 「自爲之與?」 曰, 「否, 以粟易之。」 「以粟易械器者, 不爲厲陶冶, 陶冶亦以其械器易粟者, 豈爲厲農夫哉! 且許子何不爲陶冶, 舍皆取諸其宮中而用之, 何爲紛紛然與百工交易, 何許子之不憚煩?」 曰, 「百工之事固不可耕且爲也。」
「然則治天下, 獨可耕且爲與? 有大人之事, 有小人之事, 且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爲備, 如必自爲而後用之, 是率天下而路也。故曰, 『或勞心或勞力, 勞心者治人, 勞力者治於人。治於人者 食人, 治人者食於人, 天下之通義也。』 當堯之時, 天下猶未平, 洪水橫流, 氾濫於天下, 草木暢茂 禽獸繁殖。五穀不登, 禽獸偪人, 獸蹄鳥跡之道 交於中國, 堯獨憂之, 擧舜而敷治焉, 舜 使益掌火, 益烈山澤而焚之, 禽獸逃匿。禹疏九河, 瀹濟漯而注諸海, 決汝漢, 排淮泗而注之江, 然後中國可得而食也, 當是時也, 禹八年於外, 三過其門而不入, 雖欲耕得乎! 后稷敎民稼穡, 樹藝五穀, 五穀熟而民人育。人之有道也, 飽食暖衣逸居而無敎, 則近於禽獸, 聖人有憂之, 使契爲司徒, 敎以人倫, 父子有親, 君臣有義, 夫婦有別, 長幼有序, 朋友有信。 放勳曰, 『勞之來之, 匡之直之, 輔之翼之, 使自得之, 又從而進德之。』 聖人之憂民, 如此 而暇耕乎! 堯以不得舜爲己憂, 舜以不得禹皐陶爲己憂, 夫以百畝之不易爲己憂者 農夫也。分人以財謂之惠, 敎人以善謂之忠, 爲天下得人者 謂之仁, 是故以天下與人易, 爲天下得人難。 孔子曰, 『大哉! 堯之爲君。惟天爲大, 惟堯則之, 蕩蕩乎民無能名焉! 君哉! 舜也。巍巍乎有天下而不與焉。堯舜之治天下, 豈無所用其心哉。亦不用於耕耳。』 吾聞用夏變夷者, 未聞變於夷者也。陳良楚産也, 悅周公仲尼之道, 北學於中國, 北方之學者, 未能或之先也, 彼所謂豪傑之士也。子之兄弟事之數十年, 師死而遂倍之。昔者孔子沒, 三年之外, 門人治任將歸, 入揖於子貢, 相嚮而哭, 皆失聲然後歸, 子貢反築室於場, 獨居三年然後歸。他日子夏子張子游, 以有若似聖人, 欲以所事孔子, 事之彊曾子, 曾子曰, 『不可。江漢以濯之, 秋陽以暴之。皜皜乎不可尙己。』 今也南蠻鴂舌之人, 非先王之道, 子倍子之師而學之, 亦異於曾子矣。吾聞出於幽谷, 遷于喬木者, 未聞下喬木而入於幽谷者。魯頌曰, 『戎狄是膺, 荊舒是懲。』 周公方且膺之, 子是之學, 亦爲不善變矣。」
「從許子之道, 則市賈不貳, 國中無僞, 雖使五尺之童適市, 莫之或欺, 布帛長短同則賈相若, 麻縷絲絮輕重同, 則賈相若, 五穀多寡同, 則賈相若, 屨大小同, 則賈相若。」
曰, 「夫物之不齊, 物之情也, 或相倍蓰, 或相什伯, 或相千萬, 子比而同之, 是亂天下也。巨屨小屨同賈, 人豈爲之哉? 從許子之道, 相率而爲僞者也, 惡能治國家。」
第 5章
墨者夷之因徐辟, 而求見孟子, 孟子曰, 「吾固願見, 今吾尙病。病愈我且往見, 夷子不來。」 他日又求見孟子, 孟子曰, 「吾今則可以見矣, 不直則道不見, 我且直之。吾聞夷子墨者, 墨之治喪也, 以薄爲其道也。夷子思以易天下, 豈以爲非是而不貴也。然而夷子葬其親厚, 則是以所賤事親也。」 徐子以告夷子, 夷子曰, 「儒者之道, 古之人若保赤子, 此言何謂也? 之則以爲愛無差等, 施由親始。」 徐子以告孟子, 孟子曰, 「夫夷子信以爲人之親其兄之子, 爲若親其鄰之赤子乎? 彼有取爾也, 赤子匍匐將入井, 非赤子之罪也。且天之生物也, 使之一本, 而夷子二本故也。蓋上世嘗有不葬其親者。其親死則擧而委之於壑, 他日過之, 狐狸食之蠅蚋姑嘬之, 其顙有泚, 睨而不視。夫泚也 非爲人泚, 中心達於面目。蓋歸反虆梩而掩之, 掩之誠是也, 則孝子仁人之掩其親, 亦必有道矣。」
徐子以告夷子, 夷子憮然爲間曰, 「命之矣。」
'四書 > 孟子' 카테고리의 다른 글
滕文公 <上> 第 2章 (0) | 2020.05.06 |
---|---|
滕文公 <上> 第 1章 (0) | 2020.05.06 |
公孫丑 <下> 第14章 (0) | 2020.05.06 |
公孫丑 <下> 第13章 (0) | 2020.05.06 |
公孫丑 <下> 第12章 (0) | 2020.05.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