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章
孟子曰, 「不仁哉 ! 梁惠王也。仁者以其所愛, 及其所不愛, 不仁者以其所不愛, 及其所愛。」 公孫丑曰, 「何謂也? 」 「梁惠王以土地之故, 糜爛其民, 而戰之大敗, 將復之, 恐不能勝故, 驅其所愛子弟以殉之, 是之謂以其所不愛, 及其所愛也。」
第 2章
孟子曰, 「春秋無義戰, 彼善於此則有之矣。征者上伐下也, 敵國不相征也。」
第 3章
孟子曰, 「盡信書 則不如無書。吾於武成, 取二三策而已矣。仁人無敵於天下, 以至仁伐至不仁, 而何其血之流杵也。」
第 4章
孟子曰, 「有人曰, 『我善爲陳, 我善爲戰, 大罪也。』 國君好仁, 天下無敵焉, 南面而征北狄怨, 東面而征西夷怨, 曰奚爲後我。武王之伐殷也, 革車三百兩, 虎賁三千人。王曰, 『無畏。寧爾也。非敵百姓也。』 若崩厥角稽首。征之爲言正也, 各欲正己也, 焉用戰 ?」
第 5章
孟子曰, 「榟匠輪輿, 能與人規矩, 不能使人巧。」
第 6章
孟子曰, 「舜之飯糗茹草也, 若將終身焉, 及其爲天子也, 被袗衣鼓琴, 二女果若固有之。」
第 7章
孟子曰, 「吾今而後, 知殺人親之重也。殺人之父, 人亦殺其父, 殺人之兄, 人亦殺其兄, 然則非自殺之也, 一間耳。」
第 8章
孟子曰, 「古之爲關也, 將以禦暴, 今之爲關也, 將以爲暴。」
第 9章
孟子曰, 「身不行道, 不行於妻子, 使人不以道, 不能行於妻子。」
第10章
孟子曰, 「周于利者, 凶年不能殺, 周于德者, 邪世不能亂。」
第11章
孟子曰, 「好名之人能讓千乘之國, 苟非其人, 簞食豆羹見於色。」
第12章
孟子曰, 「不信仁賢, 則國空虛, 無禮義, 則上下亂, 無政事, 則財用不足。」
第13章
孟子曰, 「不仁而得國者有之矣, 不仁而得天下未之有也。」
第14章
孟子曰, 「民爲貴, 社稷次之, 君爲輕。是故 得乎丘民, 而爲天子, 得乎天子爲諸侯, 得乎諸侯爲大夫。諸侯危社稷則變置。犧牲旣成, 粢盛旣潔, 祭祀以時, 然而旱乾水溢, 則變置社稷。」
第15章
孟子曰, 「聖人百世之師也, 伯夷柳下惠 是也。 故 聞伯夷之風者, 頑夫廉, 懦夫有立志, 聞柳下惠之風者, 薄夫敦, 鄙夫寬。 奮乎百世之上, 百世之下聞者, 莫不興起也, 非聖人而能若是乎 ! 而況親炙之者乎 !」
第16章
孟子曰, 「仁也者 人也, 合而言之 道也。」
第17章
孟子曰, 「孔子之去魯曰, 『遲遲, 吾行也。』 去父母國之道也, 去齊 接淅而行, 去他國之道也。」
第18章
孟子曰, 「君子之戹於陳蔡之間, 無上下之交也。」
第19章
貉稽曰, 「稽大不理於口。」 孟子曰, 「無傷也。 士憎玆多口。詩云, 『憂心悄悄, 慍于群小。』 孔子也, 『肆不殄厥慍, 亦不隕厥問。』 文王也。」
第20章
孟子曰, 「賢者以其昭昭, 使人昭昭, 今以其昏昏, 使人昭昭。」
第21章
孟子謂高子曰, 「山徑之蹊間, 介然用之而成路, 爲間不用, 則茅塞之矣, 今茅塞子之心矣。」
第22章
高子曰, 「禹之聲尙文王之聲。」 孟子曰, 「何以言之?」 曰, 「以追蠡。」 曰, 「是奚足哉。 城門之軌, 兩馬之力與 ?」
第23章
齊饑陳臻曰, 「國人皆以夫子將復爲發棠, 殆不可復。」 孟子曰, 「是爲馮婦也。晉人有馮婦者善搏虎。卒爲善士則之野, 有衆逐虎, 虎負嵎, 莫之敢攖, 望見馮婦趨而迎之。馮婦攘臂下車, 衆皆悅之, 其爲士者笑之。」
第24章
孟子曰, 「口之於味也, 目之於色也, 耳之於聲也, 鼻之於臭也, 四肢之於安佚也, 性也有命焉, 君子不謂性也。仁之於父子也, 義之於君臣也, 禮之於賓主也, 智之於賢者也, 聖人之於天道也, 命也有性焉。君子不謂命也。」
第25章
浩生不害問曰, 「樂正子何人也?」 孟子曰, 「善人也, 信人也。」 「何謂善, 何謂信?」 曰, 「可欲之謂善, 有諸己之謂信, 充實之謂美, 充實而有光輝之謂大, 大而化之之謂聖, 聖而不可知之之謂神, 樂正子二之中, 四之下也。 」
第26章
孟子曰, 「逃墨必歸於楊, 逃楊必歸於儒, 歸斯受之而已矣。今之與楊墨辯者, 如追放豚, 旣入其苙, 又從而招之。」
第27章
孟子曰, 「有布縷之征, 粟米之征, 力役之征, 君子用其一, 緩其二。 用其二而民有殍, 用其三而父子離。」
第28章
孟子曰, 「諸侯之寶三, 土地人民政事, 寶珠玉者殃必及身。」
第29章
盆成括仕於齊, 孟子曰, 「死矣, 盆成括。」 盆成括見殺, 門人問曰, 「夫子何以知其將見殺?」 曰, 「其爲人也小有才, 未聞君子之大道也, 則足以殺其軀而已矣。」
第30章
孟子之滕, 館於上宮, 有業屨於牖上, 館人求之弗得。或問之曰, 「若是乎, 從者之廀也?」 曰, 「子以是爲竊屨來與?」 曰, 「殆非也。夫子之設科也, 往者不追, 來者不拒, 苟以是心至, 斯受之而已矣。」
第31章
孟子曰, 「人皆有所不忍, 達之於其所忍, 仁也, 人皆有所不爲, 達之於其所爲 義也。人能充無欲害人之心, 而仁不可勝用也, 人能充無穿踰之心, 而義不可勝用也。人能充無受爾汝之實, 無所往而不爲義也。士未可以言而言, 是以言餂之也, 可以言而不言, 是以不言餂之也, 是皆穿踰之類也。」
第32章
孟子曰, 「言近而指遠者 善言也, 守約而施博者 善道也, 君子之言也, 不下帶而道存焉。君子之守, 修其身而天下平。人病舍其田, 而芸人之田, 所求於人者重, 而所以自任者輕。」
第33章
孟子曰, 「堯舜性者也, 湯武反之也。動容周旋, 中禮者, 盛德之至也, 哭死而哀, 非爲生者也, 經德不回, 非以干祿也, 言語必信, 非以正行也。君子行法, 以俟命而已矣。」
第34章
孟子曰, 「說大人則藐之, 勿視其巍巍然。堂高數仞, 榱題數尺, 我得志弗爲也, 食前方丈, 侍妾數百人, 我得志弗爲也, 般樂飮酒, 驅騁田獵, 後車千乘, 我 得志弗爲也, 在彼者皆我所不爲也, 在我者皆古之制也, 吾何畏彼哉。」
第35章
孟子曰, 「養心莫善於寡欲。其爲人也 寡欲, 雖有不存焉者 寡矣, 其爲人也 多欲, 雖有存焉者 寡矣。」
第36章
曾晳嗜羊棗, 而曾子不忍食羊棗。公孫丑問曰, 「膾炙與羊棗 孰美?」 孟子曰, 「膾炙哉。」 公孫丑曰, 「然則 曾子何爲食膾炙, 而不食羊棗?」 曰, 「膾炙所同也, 羊棗所獨也。諱名不諱姓, 姓所同也, 名所獨也。」
第37章
萬章問曰, 「孔子在陳曰, 『盍歸乎來。吾黨之士狂簡進取, 不忘其初。』 孔子在陳, 何思魯之狂士?」
孟子曰, 「孔子不得中道而與之, 必也狂獧乎。 狂者進取, 獧者有所不爲也。孔子豈不欲中道哉! 不可必得故, 思其次也。」 「敢問, 何如斯可謂狂矣?」 曰, 「與琴張曾晳牧皮者, 孔子之所謂狂矣。」 「何以謂之狂也?」
曰, 「其志嘐嘐然曰, 『古之人, 古之人!』 夷考其行, 而不掩焉者也。狂者又不可得, 欲得不屑不潔之士而與之, 是獧也, 是又其次也。孔子曰, 『過我門而不入我室, 我不憾焉者, 其惟鄕原乎! 鄕原德之賊也。』」
曰, 「何如斯可謂之鄕原矣?」 曰, 「『何以是嘐嘐也, 言不顧行, 行不顧言, 則曰, '古之人, 古之人!'』, 『行何爲踽踽涼涼! 生斯世也, 爲斯世也 善斯可矣。』 閹然媚於世也者, 是鄕原也。」
萬章曰, 「一鄕皆稱原人焉, 無所往而不爲原人, 孔子以爲德之賊 何哉?」 曰, 「非之無擧也, 刺之無刺也, 同乎流俗, 合乎汙世, 居之似忠信, 行之似廉潔, 衆皆悅之, 自以爲是而不可與入堯舜之道。故曰德之賊也。孔子曰, 『惡似而非者, 惡莠恐其亂苗也, 惡佞恐其亂義也, 惡利口恐其亂信也, 惡鄭聲 恐其亂樂也, 惡紫恐其亂朱也, 惡鄕原恐其亂德也。』 君子反經而已矣, 經正則庶民興, 庶民興斯無邪慝矣。」
第38章
孟子曰, 「由堯舜至於湯, 五百有餘歲, 若禹皐陶則見而知之, 若湯則聞而知之。由湯至於文王, 五百有餘歲, 若伊尹萊朱則見而知之, 若文王則聞而知之。由文王至於孔子, 五百有餘歲, 若太公望散宜生則見而知之, 若孔子則聞而知之。由孔子而來至於今, 百有餘歲, 去聖人之世, 若此其未遠也, 近聖人之居, 若此其甚也, 然而無有乎爾, 則亦無有乎爾。」
'四書 > 孟子' 카테고리의 다른 글
盡心 <下> 第11章 ~ 第20章 (0) | 2020.05.07 |
---|---|
盡心 <下> 第 1章 ~ 第10章 (0) | 2020.05.07 |
盡心 <上> 第41章 ~ 第46章 (0) | 2020.05.07 |
盡心 <上> 第38章 ~ 第40章 (0) | 2020.05.07 |
盡心 <上> 第31章 ~ 第37章 (0) | 2020.05.07 |